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之中。重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努力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以推动社会文化建设、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已经成为一种官方倡导、民众认同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官方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全国各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蓬勃开展,很多做法都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例如,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津讲坛”长期组织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国学讲座,逐渐成为北京市的文化品牌;山东泗水县成立了“圣源书院”、贵阳市在省政府的推动下成立了“孔学堂”,影响较大;山东、河南等省份的中小学,近年来普遍增加国学教育的内容。这些做法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地区,重庆虽不算文化的中心地域,但是自秦汉一统而来,巴文化完全融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重庆是中华文化在西南地区的重镇。北宋年间,理学大师程颐曾贬官至涪陵,在涪陵作《周易外传》,并传承弟子多人;明代,梁平来知德作《周易集注》,在易学史上地位显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临江门文庙,虽毁于抗战时期日军轰炸,但一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文庙之一,影响巨大。此外,其他如道教、佛教文化资源也不胜枚举。总而言之,重庆一直是西南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镇。今天,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之中,重庆也应该继续走在文化建设的前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大力落实传统文化“两创”,努力打造人文环境示范城,大胆尝试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努力提升重庆的文化地位。
重庆要推动传统文化的“两创”,提升城区人文环境,一是要充分依托两种资源,二是遵循两个原则。
充分依托两种资源,一方面要复活旧有的传统文化文物或场馆资源,诸如湖广会馆、三峡博物馆以及一些县区残留的孔庙等等,可以称为“静态”资源;一方面更要依托重庆各高校、党校等传统文化科研单位的“动态”资源。经初步调查了解,随着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市多所高校,诸如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吸引了一大批在传统文化方面学有专长的学者,有些高校还依托相关学科成立了专业的国学研究团队和研究机构。重庆市应该统一策划,与这些高校的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利用人才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两创,努力搭建高校文化服务社会的桥梁。只有调动“动态”资源,才能将传统的“静态”资源更好地盘活。
遵循两个原则,即坚持贯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同时与培育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习主席说:“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这段话是对“两创”原则的具体的阐述。总而言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让传统文化再活生命力的根本路径,一方面强调尊重文化的连续性,一方面强调文化发展应该与现时代相结合,要敢于创新,积极实践。
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健全重庆市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机制,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制定全市文化建设纲要,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
二、建议资助高校等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引导鼓励高校等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其一,专门资助巴蜀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其二,大力推动主流的传统文化研究,提升重庆地区高校在这方面的研究实力。同时,吸收专业人士组成重庆市文化建设参谋团队,并鼓励高校文化资源服务社会。
三、利用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公益性传统文化品牌。其一,利用城区内既有场馆,诸如博物馆、各级图书馆、文化宫等既有文教类场地,或者与某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书店合作,在政府主导下,与高校某些传统文化类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传统文化类公益活动,诸如国学讲座、公益性读书会等等,努力打造自己的人文品牌。其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大胆尝试新建文化机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建议,可以考虑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国学书院,定期组织公益性国学文化传播活动,诸如组织国学类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国学夏令营等,或吸引一些高校的国学研究单位长期入驻,努力将国学书院打造成重庆市的文化地标。
四、建议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加强和改善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中小学人文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目前中小学国学教育面临最大难题在于缺少师资。其一,政府主导,与高校合作,培养中小学国学师资。合理引导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夯实青少年国学功底,具有重要意义。其二,在教育部门主导下,与高校专业科研团队合作,打造中小学系列国学教材和经典国学课程。
五、建议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正如习总书记所总结,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文以化人”的人文教养。政府可以积极搭建高校等传统文化类研究机构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平台,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例如在社区内设立国学课堂、成立国学为主题的志愿者组织,结合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理念,和善邻里关系、打造人文社区。
六、运用现代传媒,打造品牌文化栏目,发挥传统文化“文以化人”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打造一些国学类专题电视节目,或网络国学课程,扩大重庆地区国学的影响力。
古人云:“仓廪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现阶段,尤其在城市生活当中,在民众生活在普遍富足以后,对文化需要显著提高。这是一个城市提升文化品位,涵养人文底蕴的历史契机,同时也凸显了政府发展文化,改善城市人文环境的历史使命。强调文化自信,主张通过传统文化的“两创”,推动社会文化建设,这也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明显倾向。利在民众,功在千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需要积淀,文化需要积累。在文化建设的道理上,我市应该继往开来,放眼长远,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努力将重庆打造为西南地区人文环境示范城市,争取走在文化建设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