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价值之巨大,蔚为大观,举世叹服。如何全面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基本构成,则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日前,由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新教授担任主编,与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华文化四季》(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系列丛书,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尝试。

该丛书分为4组,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从16个专题,简要而不乏深度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具体包括《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学》《神逸妙能:中国传统艺术》《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兼容并包:中国传统信仰》《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格物致知:中国传统科技》《传道授业:中国传统教育》《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丛书作为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的开篇之作,文化四季说立意鲜明,不乏创新;十六专题纲举目张,要言不烦;每个专题述论结合,自成乾坤。每册在内容的编排上,通过设置专题,从历史性的角度梳理勾勒具体某一文化事项的发展历程,从共时性的角度展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概括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使人全面领略和感受其独特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其中,《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一册通过介绍历史上各朝代的代表性学派、思潮、思想家,标举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特点的哲学命题、思想范畴等,充分展现了源远流长、体大思精、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概貌。

在结构设计上,它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子目式的编排方式,每章之下设置专题,一般先概述本章内容、历史背景、学术特征等,然后介绍当时主要学派、思潮、事件、机构和成就斐然的思想家,比较有特色的是其中穿插着一些各种思想相互争鸣融合的事件,整体上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以第一章为例,整体上先讲大的流派,次讲与流派相关的历史文化事件、现象,避开我们常见的介绍人物体例,而是从大处着手,以学派介绍来带动代表人物介绍,将人物镶嵌在一个学派介绍之中,在结构设计上遵循了先共性、后个性,先一般、后个别的编撰原则(这种原则也体现于其他各章),特色鲜明,别具新意。具体而论,作者将先秦思想分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段,分别产生了由巫史主导、以六艺之学为核心的礼乐文化和以反思、继承和批判礼乐文化为基调的诸子之学,而又集中从先秦诸家的方面介绍了比较有名的学派: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名家学派、兵家学派、墨家学派、法家学派、阴阳家学派、杂家学派。一方面,作者阐述了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创始人和后传人及代表作,并竭力揭示其思想发展脉络、剖析其思想特色、评判其优劣长短。另一方面,作者围绕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四个学派儒、墨、道、法四家,论述派别之间发生的典型事件、有趣故事、彼此争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展现学术分合、不断发展的情形。如通过介绍孔老相会的典故,见证了早期道家与儒家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情形。又如通过儒墨之争,展现战国时期墨家从学儒至非儒,引发“儒墨是非”,儒家奋起反驳,不绝如缕,两家在当时皆为显学,巍然双峰,争鸣不已,往复以还,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儒墨之争。此外,作者还介绍了荟萃各派学者,为不同学派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广阔平台的稷下学宫,大致展示学术分中有合的演变轨迹,比较切实地反映了当时学术蓬勃发展的实际。

在展现先秦诸家思想及彼此互动的同时,作者也对其动态的发展作了整体的通观与深入的分析,所得结论相当中肯、精确。如作者认为先秦诸子各派弘扬人文和理性,经历了由天到人、由道而德的变化,探讨了天人、道德、义利、王霸、仁礼、德刑等思想范畴。作者指出:诸子百家继承优良的淑世传统,重点讨论如何使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富强文明、天下归于太平,探讨“务为治”之道。当然,在具体实现方式上,各家主张不尽相同,出现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明德慎罚”、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法术相成”等观点,其他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各派在军事、辩论、逻辑、思维方式、学术趋势等方面展开富有特色的论述,进行积极的思想建构。他们提出的主张多所不同,甚至互相攻讦,彼此争鸣,但“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有识之士在乱世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貌异实同,相反相成,所谓“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各派思想家充满经世致用的现实关怀和以道自任的理想情怀,对后世的思想发展和政治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与分析,作者认为:先秦诸子之学在之后的2000多年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成为源头活水,为历代思想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资源与精神动力,并在概述中指出“一部中国传统思想史就是先秦思想的衍生和扩展史”,确然的论。

除了第一章,其他各章也保持结构完善、内容丰富、分析有力、不乏新意的特色。如第二章两汉经学,作者充分吸纳现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为标题,专门论述,梳理汉初儒学复兴的历程,纠正人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误读(第53-54页);(应为句)再如列举汉代重要学术会议,论述其内容、意义与历史影响,给予客观的评价,认为石渠论议是西汉统治者在尊崇儒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儒学和政治的深度结合,提高了儒家经学的地位,加强了封建宗法伦理政治,确立了皇帝在政统、学统中的最高权威;通过官方力量推动,白虎观会议基本确立了以“三纲六纪”为核心的封建政治伦理,预示着今、古文经学走向融合的趋势,为汉代政治提供垂世之策,同时助长了古文经学和谶纬的发展之势,所论皆颇公允。又如第五章宋明理学,讲述宋元明600多年间儒家学术发展的进程,从“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到“乾淳诸老”、“朱陆二派”,理学蔚然兴起,日渐壮大,皆有涉及,并从思潮与学术争鸣的方面介绍了鹅湖之会、王霸义利之辨、王学后派内部之争、天泉证道等,考虑比较全面。作者指出宋明理学传承五经文化,接续孔孟哲学,融合佛、道诸学,谈论道、理、心、性、气、命、欲、太极、知行、义利、善恶、道器、静、敬、工夫与本体、格物与致知,孔颜乐处等思想范畴与命题,亦是周详之见。在概述中,作者精辟地概括了宋明理学的五大特征。1.强调学习要真正达到气质变化、提升道德的目标。2.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人的觉悟。3.体现淑世觉民、重续学统道统的担当。4.比较充分地汲取了佛教义理思想,使传统儒学的思辨水平达到新高,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5.宋明理学流派之间及其与外部学派曾经展开互相批判、争鸣,空前之盛,亦相当贴切。凡此种种,在其他章节中亦有不同程度地体现,限于篇幅,不再具论。总之,本书以完善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为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经历的先秦诸子争鸣、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近代思潮等不同发展阶段,展示每个时代的鲜明思想主题与主流及不同学派之争和学派内部之间相争相融,分析政治势力与学术之间一张一弛的关系,论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靡相荡、相互影响的情形,蔚然壮观,赏心悦目。通过完善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本书也集中展现了编著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宽广的研究视域,丰富的知识储备,深刻的思想分析,独到的观点见解,确保了本书内容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在文图设计上,本书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精心配备一些传统文化图片,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阅读性。本书包括百余幅与主体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基本做到了文以图饰,图以文映,图文相照更利于理解历史,感受历史,也更能引起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开阔了青年读者的眼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意识,保证了本书的通俗性与可读性。

此外,本书的注释做的非常的清晰规整,对于青年读者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用,非常有利于读者翻阅查找相关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个别地方出现错别字,但大醇小疵,瑕不掩瑜。

总体而观,作为一本以青少年阅读人群为主体、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思想的知识兼研究性读物,本书体例规整有序,内容丰富多彩,立意不乏高明,论述深入浅出,图文相配并茂,普及研究兼顾,它相当于一棵大树的树干,帮助读者搭建起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史的大框架,是一部引导读者探寻中国传统思想奥妙的佳作。

作者:杨 柳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