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

“发前人所未发”——记顾颉刚的古史辨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成就卓越的史学家层出不穷,但唯独有一颗新星,让我们为之赞叹,那就是顾颉刚先生。30岁时,他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不仅使他名声大噪,更令整个史学界为之震惊。

顾颉刚出生于“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在这得天独厚的沃土里他内心的读书幼苗恣意生长,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由于较为严格的家教,他龆龀之年学识便远超同龄,了然简单话本和古本,初中时熟谙先秦圣贤书,并对文献学相关知识展开追问,直言“恨不能读尽天下书”。这为顾颉刚先生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在史学上的研究令人无法忽视,从民俗、吴歌、故事入手,呕心沥血,最终凭借卓然不群的成就在民俗学乃至史学界中大放异彩。正像刘半农在心中说道:“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

顾颉刚先生博学宏约,善于究学,他的存疑精神尤为他的治学究学之路助力颇多,“一个人的进步,根本在这个人有疑惑的性情”,对于史料的源流,他求真去伪,致力梳理史料的前后脉络和发展流变,对于已有的学派观点他秉持公心,理性思考,考镜源头,疑古思古又求古,成古史辨学的开创者,其著作《古史辨》中的新思想为业界所称道为“烛照千载之前,发前人所未发”,对于中国古史体系、传统易学具有打破重造之功用,这同样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新解的角度。

他的存疑精神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也在于个人的内省。面对自身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他常常以一种辩驳思维去审视,只为还原历史本来面貌,而在此过程中实践结晶日臻完美。当他面对学术争议与质疑诗,甚至批判时,则持有一种平静中和的反思宽容心态,并言道喜与人争辩以在此过程中得到内心坚定的学术理由,通过辩驳让思想愈加坚定。另一方面,个人境界益趋超脱淡然,面对外界能够排除一切杂念,无论是质疑、讥讽或者嘲笑总是一笑置之,与存疑求真中与辨史圆融,深入探究客观事物的前世今生。

顾颉刚先生的存疑精神为他找到了辨彰学术的新路径,也为中国学术史上“发前人所未发”,真正成为一颗史学巨星,书香亦是永流传!

国学百科网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国学百科网编辑,违者必究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