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钱穆,你可能为他的史学功绩感慨,可能在他的儒学新解中顿悟,但你可能不会将他与曾经战火纷飞,书牍离散的时代联系起来。
那是一个日寇入侵、国土沦丧的时代,钱穆阅尽积贫积弱的窘境,社会动荡的悲戚,也无奈地洞悉文化传承遭受的割裂与产生的断层。在这动荡的年代里,钱穆饱含着国人特有的对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温情与珍视,高扬起传统文化的旗帜,在救国救志的路上始终前行。
先生的一生总与三尺讲台密不可分,用史学理想、治学之绩浇筑了新一代青年的未来,于是,在1949年他联合其他学者创建了新亚书院,在守旧与维新之间孕育出新的知识青年以谋求和谐幸福的新社会,同样,新亚书院也为流离失所,信仰无光的青年提供精神慰藉的家园乐土。
在这儿,青年们不再惧怕明日的扑朔迷离,也不再具有文化失落的困顿感,这正是钱穆先生创建书院的初衷,给予一代年轻人“正确而明朗的人生理想”。与之息息相关的是钱穆先生的史学研究,他深刻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力量,寻找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中国文化有其五千年悠久传统,必有其极可宝贵的内在价值,我们应该促使中国青年,懂得爱护这一传统,懂得了解这一传统的内在价值,而能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于是钱穆先生呕心沥血,苦心编纂《国史大纲》,成为浩如烟海般通史著作中的翘楚,书籍中平易通俗的文字折现的是编者为国立书的宏志,那是对历史整体宏观把握、是以历史演变观审视国史客观史料的分析后的精粹,同将具有强烈民族历史发展与时代之巨变、家国之危亡、西学之冲击、社会之要求合观同视,再现了民族文明的力量。
这本书的出版,也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的处世规范与学术观点,因为《国史大纲》打破了以历史作为工具的功利性观点,引导学生直面民族史实,培育对民族历史的敬意与温存,同时,《国史大纲》也一反“传统派”与“科学派”的弊病,完善史学整理、分段的体系,所提出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分段观点成为流行至今的模式。
钱穆先生以治史学家的风骨与气概凝视整个时代发展,为飘摇迷乱的时代里临危不乱,追溯家国立基、安身立命之本,矢志不渝地捍卫民族文化的光辉,可歌可敬!
国学百科网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国学百科网编辑,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