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出现了以朱丹溪(朱震亨)为代表的医学流派,以阐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为中心学术思想,善用滋阴降火药。该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的重要意义,其学术思想受《内经》和河间学派火热理论的影响。
代表人物
朱震亨为丹溪学派的倡导者,传朱震亨学术思想的主要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刘纯等,有所成者当属戴思恭、王履;私淑朱震亨者有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等,汪机、王纶成就显著,由此,丹溪学派日益兴盛。
研究对象
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论治多以补阴为主
主要思想
1、朱震亨著作颇多,以《局方发挥》、《格致余论》为代表。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相火论”中指出了相火的生理作用,主生命之延续,“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阳有余阴不足论”由自然界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联系到人体状态,联系了“相火论”,强调相火之动而中节,利于存阴。
2、王安道医学论著较丰,但传世的只有《医经溯洄集》,对古典医书和宋以后的著名医家的论点有独到的见解。如对“亢则害,承迺制”有所见解,提出了“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的观点,并结合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进行解释。
3、王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发热论”以及对脾胃说的发挥,在“发热论”中认为在外感方面,以寒热为辨;在内伤方面,以以阴阳为纲,详审证因,分别论治。
4、戴思恭的成就主要在于“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方论”。主要内容阐释了气、火之理本一、阴血的生理与阳气的关系。此外,他还论述了痰证和郁证。
发展史
1、形成:朱震亨受宋元程朱理学的影响,有感于《和剂局方》的流弊并对其缺点进行了深刻地批判,进一步阐述了“阳有余阴不足论”,且结合地方区域的环境的湿热特点,并受到了诸多医学派的影响,如“寒凉学派”、“攻下学派”、“补士学派”,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形成一大派系。
2、发展:传朱震亨学说的门人颇多,使得丹溪学派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以戴思恭、王履为代表。戴思恭为丹溪之得意高足,著有《推求师意》《证治要诀》等书,所发挥的气血盛衰论,发展了丹溪乃至河间研究火热的学术思想。王履其事迹见《明史列朝诗集》:“精医药,从金华朱彦修游,尽得其传。”其理论倡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充实河间火热论的观点。私淑朱震亨,竞传丹溪之学的有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等人,尤以汪机、王纶成就最著,让丹溪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影响
丹溪学术思想以养阴为主题,于气、血、痰、郁、火诸证的治疗亦多发挥,每被后世奉为圭臬。丹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对其后的医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倡“相火论”成为后来温补学派诸家论命门之火的理论依据。温病学派诸家所采用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的确立亦受丹溪滋阴理论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中医各家学说》(第二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 人民卫生出版社 裘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