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石一枝
民国时期,中国历经列强蚕食、封建衰亡、西学流入的时代巨变,国人的思想在维新、激进、守旧中反复摇摆,最终向革命倾斜。唯有一人带着长辫,坚守着民族的传统之学,在时代风向中逆行,辜鸿铭坚决地举起了复古的大旗,而他及其辫子成刻印成了时代的一张名片。
民国有三大名辫,在风云激荡中倔强的留了下来,一个编织着君主复辟的幻想,一个自沉昆明湖下,最后一个在“怪诞”中出世,为世人寻觅民国的朝迁市变、学界的思想主流留下丝丝又缕缕的痕迹。
辫子的有无,正象征着辜鸿铭先生的思想转变。先生的一生,可谓是“东西南北人”,其自评“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完美地概括了他这传奇的一生。我们常常为先生的复古精神所撼动,认定其为土生土长、饱读圣贤书的中国人,实则不然。先生1856年,辜鸿铭随义父远去他方,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精通多国语言,然而后期因与清朝大臣的交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苦心钻研。而这其中,他的发型也随之改变。
刚到西洋时,年仅十岁的辜鸿铭把临走时父亲嘱咐的话抛之脑后,毫不留恋的把头发剪掉,换上了西装,宛若西方礼仪的捍卫者。但实际上,他了然西方后再次接触东方传统,于对国学的苦心专研中阅尽五千年积淀的广博与深厚,洞悉念兹在兹的精神力量与文化纽带,于是,他决心留起长发,编起辫子,在世界的舞台上极尽个人之力翻译古籍、展开宣讲,弘扬国故。
透过历史发展的轨迹,提起辜鸿铭先生,我们感叹的不再仅仅是他蓄意留辫、讥讽国民乃至“目中无人”的一反常规的作风和掀起复古、恢复旧制、主张一夫多妻的出语惊人,而是着眼于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对文化发展的忧患意识、对思想沉沦的分立发声和宣传国学的不懈努力。
正如先生所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里的辫子的无形的”。殊不知,先生的境界早已超脱了外在物象的束缚,在随波逐流的环境中坚守文化立场,真正实现了“自由之精神”,在西学东渐中独辟一家,成为传播东方哲学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