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尧舜禹帝王都与杞国天文台《夏小正》(一)

作者:开封·韩鹏

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尧、舜、禹帝王都在黄河中游”的学术观点和考古结论,可谓是甚嚣尘上。甚至连一些中国历史文化和考古大家也振振有词地予以附和。我们认为,这些观点不仅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也与黄河下游自古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地理、历史格格不入。

为此,我们以夏代初期历法《夏小正》和开封杞县鹿台岗龙山文化天文台遗址为例,谈一谈关于尧、舜、禹时期帝王都和夏代历法产生于黄河下游、大运河流域,即开封古陈留之地的依据问题。

一、古传《夏小正》历法出自夏代。

传说大禹称夏王之后,曾颁布夏代历法于九州邦国。而古传《夏小正》,也为夏代遗留的物候及农事历法,文极简奥而古老。据源自战国魏国大梁(今开封)所撰《今本竹书记年》记载: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夏时”,就是夏代记载物候及农事的历法。这已成为《夏小正》来源于夏代初期的最早历史依据。清代官修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认为:“《大戴礼记》书中《夏小正篇》最古。”

《夏小正》篇原收入于《大戴礼记》,即汉代学者戴德所传之《礼记》。可见,《夏小正》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物候”专篇。“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二、春秋孔子得《夏小正》于夏人古杞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学者多传《夏小正》”的原因,在于孔子周游中原列国的故杞国(今开封杞县)时,采集到了“夏时”之书。故西汉戴德《礼记·礼运》记载孔子言:“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解:“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小正》”,即《夏小正》。

据此可知,戴氏所传之《夏小正》,原应来自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所传。而孔子所传的《夏小正》,则是得之于春秋初期夏人后裔杞国(今开封杞县)所存故夏朝的遗典。

三、《夏小正》的天象与夏代初期相同。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以节气推天象,以太阳冬至所在定年代的方法,测定开封古浚仪岳台为“天地之中”和中国、世界最早的“子午线”延伸地。他也对《夏小正》做了详细推论,认为《夏小正》虽颇疏简失传,但乃为“羲”、“和”遗迹。“羲”、“和”本是尧、舜、禹时期制定历法的天官羲和氏。

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虞夏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梨想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说明唐代天文学家一行认为,《夏小正》是尧、舜、禹时期羲和氏制定的历法。

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中外学者的认可。如近代日本天文学史家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研究指出,《夏小正》星象记录的是公元前2000年(为夏朝初期)的实际天象。

再如罗树元、黄道芳在1985年第四期《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论夏小正的天象和年代》一文中指出:“我们根据新的岁差关系和对史典记载的考察,推演出一幅公元前2000左右的星位图,古谚:历元起于冬至,天象定于斗建。这是在我国夏代曾确实存在过的天象,就是我国传统历法——夏历——制历的天文依据。”可见,《夏小正》无疑是夏代的历史文献,而且是现知唯一的一部夏代历史文献。

四、《夏小正》出自黄河下游流域。

《夏小正》中有“剥鼍”的记载。鼍,即扬子鳄一类水中动物。何新在《<夏小正>考释》一书中认为:“历来传说《夏小正》乃夏代之历法,篇中有“剥鼍”,鼍(扬子鳄类)生活于黄河中下游,年代应在西周之前。西周后期,中原干旱,气候变寒,鳄类亦南迁江淮,不复见于黄河流域”。

而夏人后裔居住的杞国(今开封杞县),正在黄河下游的大运河和淮河流域,与何新关于“黄河中下游”、“中原”、“淮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相符;也与《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的山海结合部,即九州的东方之州、东南之州(国)相一致。

天文史家陈久金甚以为然。他评论指出:“何新教授从羿射十日的故事,联系到天干十日,便立即认识到古人发明十日并不是为了纪日,而是用于纪月的。即天干十日是太阳月名,一岁分为甲月、乙月、丙月、癸月等十个不同热度的太阳在天空运行,便形成了不同季节不同的温度。这是一种杰出的认识”。说明羲和氏“十日族”的十个太阳,本指一年十个月中不同时间段自东方升起的十个太阳。

《夏小正》还有九月“植麦”、十月“祭兽”等记载,说明早在夏代时期黄河下游的中原,已有了种植麦子的历史,充分展现了夏初农业生产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农业的繁荣、社会的发展。

五、传承《夏小正》者为黄河下游人士。

      国内学者认为,《夏小正》经传中的语气,与《公羊传》、《谷梁传》相似。《公羊传》作者是战国齐人公羊高,齐人居住在黄河下游。公羊高的老师,为居住黄河下游卫国的子夏,后子夏居魏国。子夏的老师,为在杞国采集《夏小正》的孔子。《谷梁传》作者是战国鲁人谷梁子,也称谷梁赤,也是卫国子夏的子弟。故一说公羊高与谷梁子本是一人。

古人也曾认为《夏小正》为汉代儒者戴德所传,而戴氏礼学受之于汉武帝时期的后苍,或为后苍所传。后苍为西汉经学家,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县)人,也为黄河下游人。而戴德为汉代礼学家,是春秋时期宋国

君主宋戴公的二十二世孙,睢阳(今河南商丘)人,不仅是黄河下游人,也是大禹开创鸿沟,即夏代大运河流域人。上述学者出生、居住与《夏小正》记载的历法产生地,均在黄河下游的淮河流域、鸿沟大运河之滨。

六、最早研究《夏小正》者多居住黄河下游。

《夏小正》经文多存古事古语。东汉陈留郡圉县(今开封杞县)人蔡邕《明堂月令》记载:“《戴礼·夏小正传》曰:阴阳生物之后,王事次之,则夏之《月令》也。殷人无文,及周而备。文义所说,博衍深远,宜周公之所作也。”

战国卫国滑台人吕不韦《吕氏春秋》中收入《月令》称“十二纪”。汉初淮南王刘安拟之而作《淮南王书》之“时则训”。此体裁皆效仿古周书之“时训”,即“月令”。而《夏小正》正是夏朝“月令”之书,体现着古周书“月令”对《夏小正》“月令”的历史文化传承。其作者均为黄河下游的名士。(待续)

以上文章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国学百科网意见,仅供学术探讨。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