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既包含着说、唱,又有似说似唱、又说又唱、又说又唱又舞等形式。曲艺包括的具体艺术品种多,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存在并活跃于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分类及代表:
1、曲艺按“说”、“唱”来区分,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说类:主要有相声、评书、评话等。
(2)唱类:主要有鼓词、单弦、清音、渔鼓、南音、坠子、琴书、二人转等。
(3)韵诵类(介乎说唱之间):主要有山东快书、数来宝、快板、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
(4)叙说为主,兼有唱篇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有苏州弹词、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2、按地区分,可分为南北两路。
(1)南路主要有: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四川清音、湖北渔鼓、长沙弹词、广东南音等。
(2)北路主要有:各种大鼓、琴书、单弦、数来宝、好来宝、二人转、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
曲艺中的说书、相声、快板等,已流行全国各地,但所用方言不同。
收录代表:
1、相声
相声是普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欢迎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充满戏剧性。它大约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至今已传到第九代。
相声的表演最初分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称“暗春”,以口技类节目为主;公开表演的称“明春”,以语言类节目为主。属于“明春”的相声演出形式包括单人表演的单口相声、两人表演的对口相声及三人或三人以上集体表演的群口相声三种,而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在对口相声的演出文本中,演员分为甲、乙两人,甲负责逗哏,乙负责捧哏。结合表演状况而论,对口相声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等几种类型。
相声的传统段子异常丰富,经过加工整理而保留下来的主要有《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化蜡扦儿》、《小神仙》等单口作品,《夸住宅》、《白事会》、《满汉全席》、《黄鹤楼》、《关公战秦琼》、《戏剧杂谈》、《打灯谜》等对口作品和《扒马褂》、《金刚腿》等群口作品。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中国广播艺术团,相关传承人为姜昆、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天津市,相关传承人为马志明、常宝霆。
2、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
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作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双玩艺”及“群唱”,表演形式或由甲乙二人扮成一旦一丑,载歌载舞,分行当说唱表演,或多人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
二人转的传统节目以《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三只鸡》、《接姑娘》、《柳春桃》、《丰收桥》等新节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辽宁省黑山县、辽宁省铁岭市、黑龙江省绥棱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黑龙江省海伦市、吉林省等地。
3、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武松又行二,故俗称之为“武老二”,艺人被称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因为其所表现的主人公武松身躯高大魁伟,人们又将艺人称为“唱大个子的”。后来在不同时期这一曲艺形式还曾有过“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的名称。1949年6月艺人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其表演采用山东方音,以韵诵为主,间有说白。唱腔为典型的韵诵体,早期偏重“吟诵”,后来趋向“板诵”。唱法上有所谓“平口”、“俏口”、“贯口”和“散口”之别,说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为穿插说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议论性的“过口白”。唱词是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的特点。
传统代表长篇有《武松传》。20世纪中期以来,题材不断扩大,新节目不断出现,代表性的有宣传抗日的《智取袁家城子》和《大战岱崮山》,表现抗美援朝的《一车高粱米》、《三只鸡》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生活的《青海好》、《师长帮厨》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山东省,相关传承人为高洪胜、孙振业、高景佐。
4、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在流行地区,苏州评话俗称“大书”,苏州弹词俗称“小书”,总称“说书”。
(1)苏州评话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
表演以第三人称即说书人的口吻来统领叙述,中间插入第一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进行摹学。摹学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举止叫做“起角色”,第三人称的说演称“表”,第一人称的说演称“白”。
苏州评话的传统节目约有五十多部,其中包括讲史性的《西汉》、《东汉》等;侠义性的《水浒》、《七侠五义》等,俗称“短打书”,此外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评话编演了一批新书目,重要的有《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还出现了一些中短篇节目。
(2)苏州弹词
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苏州弹词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
苏州弹词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新中国成立后,新节目不断涌现,长篇有《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李闯王》等,中篇和常独立演出的“选回”有《老地保》、《厅堂夺子》、《玄都求雨》、《花厅评理》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江苏省演艺集团、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
特点:
1、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所以它的语言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
2、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艺以“一人多角”的方式,只要有一两个人与一两件器物,就能够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曲艺具有直接性,听众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
3、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自导,自演。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来对说或唱进行统筹安排,进行调度,导演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醉的精彩节目。
4、曲艺演员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摹仿力,表演中能够将人物形象刻划得惟妙惟肖,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
后世影响:
曲艺作为中国最具民族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整个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曲艺是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曲艺艺术的“说唱”传播、弘扬和保存了中国历史上各个少数民族的史诗以及许多民歌与叙事诗。
其次,曲艺是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和许多戏曲剧种所以形成的桥梁与母体,在其历史发展中催生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孕育了诸多戏曲剧种。
最后,曲艺以其自身的存在,不仅为其它艺术提供了文学题材,而且深刻地影响并培育了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情趣及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