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封·韩鹏
(接前文)
二、天象中的“三台”(昆仑)星宿。
上古时期,华夏民族文化、科技、生产力处于原始阶段,很不发达。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华夏先民不得不以大自然赐予的日、月、星辰及有规律的运动方位,来确定一年中的节气、方向,用以指导自己的劳作、出行和生存。于是,以观测天象变化规律的象仪台及天官便应运而生,成为人间天子替天帝管理天下、传达天帝旨意,也就是按照大自然运行规律,指导氏族子民生活的代言人。
在上古时期的天象中,站在黄河下游首端的开封昆仑山上,用肉眼可以看到赤道北半球地平面以上星宿的宏观、整体变化情况。
为了便于分辨天象中日、月、五星等星宿运行的位置和规律,古人将北天的星宿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个星区。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其中“三垣”,是指“紫微垣”,代表天帝天后居住的宫室;“太微垣”,代表天帝的中央政府;“天市垣”,是指天国进行贸易交换的市场。“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七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在太微垣星区内,有“三台星”,亦称“三能(熊、憋)星”。“三台星”共六颗星,分上台、中台、下台,每台各二星。一种观点认为,“三台星”也叫“天柱星”,在天帝中央政府“太微垣”中代表“三公”的职位。因此,“三台星”也称“三公星”,是掌管天帝中央政府开拓德行、宣扬政令之相官。西边靠近文昌的两颗星,叫“上台”,是司命,掌管寿命;接下来的两颗星叫“中台”,是司中,掌管宗族家室;东边的两颗星叫“下台”,是司禄,掌管军队。“三公”都是用来昭显德行、堵塞邪恶的天官。
古人还认为,“三台”是天帝上下往返于紫薇垣和太微垣之间行走的“天阶”。另一种观点认为,“三台”也称“泰阶”,上阶中的上星代表天子,下星代表女王;中阶的上星代表诸侯三公,下星代表卿大夫;下阶的上星代表士,下星代表庶人,是用来调和阴阳、治理万物的天神。
古人把“三台”诸星赋予不同的管理职能,如:上台的上星主管兖州、豫州,下星主管荆州、扬州;中台的上星主管梁州、雍州,下星主管冀州;下台的上星主管青州,下星主管徐州。九州方圆,各有天官主管。
由于古人赋予“三台”以重要的身份和使命,因此,“三台”也具有天帝大臣一样的职能和权力。如“三台”属阳土,主贵为吉星,可辅佐有权势的日月之光。“日”为紫微垣中的太一,即天帝、天皇;“月”为紫微垣中的陈勾,即天后、女皇。“三台”还具有较高的道德威望,如:主正直、平和、扶主曜之星。其性格耿直无私,有威仪,逢吉加吉祥。“三台”之星若逢日月同度,可增日月之光辉。
“天帝”星的名称很多,有“天皇”、“天王”、“天一”、“北极”、“太极”、“太一”、“泰一”等等,位于天的中央紫微垣、太微垣,由“三台”衔接。由于天帝居住、巡守于紫微垣、太微垣的“三台”之地,“三公”也在太微垣“三台”辅佐天帝执政,因此,“三台”具有天帝、三公在天宫,即天庭的代表意义和象形表述。
在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形成了天帝宫廷、三公居住在天中央“三台”的基本理念。人们一提起天象中的“三台”,自然也就意识到是天帝宫廷、三公执政地的习惯思维。
三、地形中的昆仑山“三层台”。
上古时期的华夏先民,在天象星宿文化指导下,把星宿的方位、职能、象形应用到地形中,形成了与天象星宿相对应的地理方位、职能、象形文化。而地形中“昆仑山”,就是与天象中“三台”星宿上下对应方位的典型代表。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它们的一致性。
“昆仑山”之“昆”,为“日”与“比”二字上下组成的象形文字,代表着上为天帝、日父,下为天妣(后)、月母,具有太极阴阳、男女、日月、父母结合之意。“昆仑山”之“仑”,有天上神仙之意。其意之合为居住在太极阴阳之山的神仙,也是太极阴阳文化的一种表述方式。而“太极”,正是天象紫薇垣中太 一、北极、天帝、太极的同义词,彼此上下对应。
“昆仑山”有“三层”,也称“三层台”。这与天象中的“三台”星宿的本义相吻合。
“昆仑山”在地的中央,故有“地之中”之说。汉代易学著作《河图括地象》记载:“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千里,名曰神州。”又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28]这与天象紫薇垣、太微垣、“三台”在天的中央,为“天之中”本义相一致。故“地之中”“昆仑山”与“天之中”“三台”星宿,合称为“天地之中”。
“昆仑山”在太极五行的“中土黄”方位,在太极河洛文化九宫图的“中宫”、“五宫”方位。因此,地处“中宫”的“昆仑”,也称“中央”、“昆五”,即“昆吾”。“中宫”为中央黄帝之位;“昆吾氏”是“中宫”黄帝的后裔。黄帝因居住、建都在昆仑山、太极五行的“中土黄”方位,也称“中央帝”、“黄帝”,有“土德”。
“昆仑山”是阴阳、天地、日月、男女、夫妻、父母会合、混沌的太极之地。因此,“昆仑山”也称“阴阳山”、“天地山”、“日月山”、“男女山”、“夫妻山”、“父母山”、“混沌山”、“太极山”等,是华夏民族原始先祖三皇五帝父系、母系氏族的最早发源地。而“太极”在华夏氏族文化中,本指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始肇先天八卦的伏羲。所以,先天八卦也称“太极八卦”,即“伏羲八卦”。这与天象中紫薇垣是天帝太一星、天后陈勾星居住、建都之地“三层台”、“昆仑山”相互对应。
“昆仑山”是三皇五帝及三公、大臣去世升仙之地,昆仑山东南是诸位神仙居住的“神州”之地。这里古代被称作“神台”、“神岗”,现在开封分为“南神岗”、“北神岗”。与天象中天帝及诸位天神居住紫薇垣、太微垣的表述本质相同。
四、三皇五帝时期的昆仑山。
华夏民族在创造天象、地形中“三台”、“昆仑”文化,形成“天地之中”人文理念的同时,也把最早创造太极八卦、河图洛书文化的先祖,与天象、地形的方位、职能和自然属性相对应,产生了三皇五帝及夏商诸王居住、建都“三台”、“昆仑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因此,自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炎帝开始,一直到五帝时期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及夏禹、商汤,他们的居住和建都之地无不在“三台”、“昆仑山”之地。即使夏代、商代时期,两朝王都一度向北部太阴的殷(阴)商之地迁移,也大致在地形中昆仑山的北部太阴近地,而没有距离三皇五帝“三台”、“昆仑山”太远。
“三皇”居住建都于开封古陈留“陈都”。开封,古称“勾(句)陈”、“陈”、“留”,或“陈留”,是上古时期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炎帝传承皇权,建立“陈都”之地。
(一)“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的统称。
关于“三皇”是谁,西汉所编的易学著作《春秋元命苞》认为:“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29]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李昉《太平御览·春秋运斗枢》也记载:“伏羲、女娲、神农,是谓三皇也。……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开阴阳布纲,上合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30]说明自“三皇”开始便居住在“天地之中”,具有“开阴阳”、“合皇极”、“含弘履中”、“指天画地”的历史功德。
(二)天皇伏羲居住昆仑山、太一山。
伏羲肇始太极八卦文化,是华夏民族最早文化的开创者,古人称其为“开天地”的盘古。而“开天地”的内涵,就是首创阴阳、日月、父母文化,也就是太极八卦文化。据西周时期《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1]文中“包牺”,即“伏羲”。汉代易学著作《尚书中侯·握河纪》也记载:“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32]伏羲所画的“八卦”,也称“太极先天八卦”,是华夏民族原始文明的起点。
因此,伏羲在天象中被称作“天帝”,也称“天皇星”、“太极星”、“北极星”、“太一星”、“泰一星”等等;在地形中居住在“天皇山”、“太一山”、“昆仑山”、“黄柏(皇伯)山”、“太(泰)岳山(台)”等等。而伏羲也被称作“盘古”、“天皇”、“太极”、“北极”、“太一”、“泰一”等等。
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33]而伏羲就是太极之时“道立于一”、肇始天地阴阳的圣人,也被华夏民族认作最早的“天帝”,即“太极”、“天极”、“太一”、“太(泰)岳”等等。据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天文志》记载:紫薇“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34]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也记载:“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35]文中“太微”、“紫宫”,在天象中的“三台”之地,对应地形中的昆仑山。
伏羲建都的盛世之地,在战国魏国时期的开封古“大梁”。为此,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记载:“太昊之盛,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36]文中“太昊”,是指伏羲;“白云”,是指兰考西部三义寨乡张良下葬的白云山;“苍梧”,是指上古时期伏羲、炎帝制作琴瑟的善木,也是开封之地盛产的“泡桐”。“苍梧山”在开封古大梁和兰考白云山之间,古与陈留郡平丘县“鸣条”同地,今在封丘黄陵岗平街一带。
可见,太昊、太一、伏羲,也居住的昆仑山、或称太一山、太山,与开封古“鸣条”、“苍梧”、“大梁”同地。
(三)地皇女娲居住昆仑山、太一山。
地皇女娲作为天皇伏羲的皇后、皇妹、夫妻和皇位继承人,在天象中称作“勾陈”,位居天地的中央,是“勾(沟渠)”、“陈”和天后、皇后文化的发源地,在地形中称作“平逢山”,或“承(陈)匡”、“陈仓”、“陈留”、“陈桥(蟜)”等。相传黄帝所著《归藏·启筮》记载:“昔女娲……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万国”。[37]因为女娲为有蟜氏、有乔(桥)氏的后裔,因此,女娲居住建都之地也称“陈”、“陈乔(桥)”、“乔(桥)山”。
“勾陈”,在史书上也记作“句陈”“钩陈”,居于紫微垣中央之位,形弯曲如钩。古代被人们视为黄帝的后宫、天帝的正妃。据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石申在《甘石星经》认为:“钩陈六星在五帝下。”[38]唐代方士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记载:“勾陈六星六甲前,天皇独在勾陈里。”[39]天帝“太一”星宿与正妃“勾陈”星宿同居紫薇垣之中,意味着天象的阴阳和谐、万物繁衍。
天象中的天皇“太一”星宿与正妃“勾陈”星宿同居“三台”之地,而地形中的伏羲、女娲也同居“昆仑山”之地。东晋道学家、医药学家葛洪《抱朴子·释滞》记载:“女娲地出”。[40]“地出”,是指出自“地之中”昆仑山。
对此,唐代学者李冗《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41]
大意是说,在宇宙初开的上古洪荒时期,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而成婚的地点就在昆仑山。(待续)
以上文章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国学百科网意见,仅供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