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男,汉族,1960年6月生,陕西蓝田人。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孔)教问题研究。
主要经历:
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
1998年9月-2001年7月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先秦思想文化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博士。
1985年8月-2001年8月在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现西安航空学院)任语文教师、学报副编审。
200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任副教授、教授。
2012年3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2014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
在社会上的重要演讲:
1、2006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为马来西亚教总教师代表团“中国文化之旅”考察团考察西安讲课:“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学术思想”。
2、2006年8月在北京大学中国管理思想董事长研修班班西安暑期教学点为企业老总讲解《寻求长治久安之道:以儒法整合为核心的秦汉政治文化整合》。
3、2006年8月12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为市民讲“儒学与中国文化”。
4、2007年3月31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为市民讲“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
5、2007年5月5日在西安图书馆“天禄讲坛”为市民讲“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
6、2007年12月在西安生物医学技术学院为中层以上干部讲“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7、2008年6月24日在陕西彬县县委组织部主办的“彬县党建讲坛”系列讲座第六讲为科级以上干部讲《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8、应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院长的邀请,赴香港出席孔历2559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2008年9月14日,在香港逸东酒店(EATON HOTEL)“中国香港国学大讲堂”演讲“奥运与儒学”。
9、2009年1月23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为市民讲“儒教是宗教吗?关于儒教问题的争鸣”。
10、2009年1月30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为市民讲“孔子儒学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
11、2010年2月17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为市民讲“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
12、2010年4月12日应延安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生论坛之邀,为延大研究生作了题为《如何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的学术报告。
13、2010年10月1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做《儒学是宗教吗?——关于儒学是否是宗教的争论和反思》的学术报告。
14、2011年3月23日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做“国学与当代大学生”的学术报告。
15、2013年1月5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梧州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被聘为兼职教授,并在该校以《孔子儒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建》为主题作了学术讲座。
16、2013年元旦在西安中和书院讲解儒学、国学发展状况,后来《西安日报》记者昨了报道。
17、2013年1月9日至2013年2月3日赴新加坡道学院讲解《中华文化通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期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作了“中国大陆儒教问题研究的现状”的学术报告,又先后赴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与喜耀文化学会进行学术交流。
18、2013年3月15日参加中共中央党校《群书治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课题组、国际儒学联合会、尼山圣源书院在中央党校联合主办“古镜今鉴为政以德”——《群书治要》座谈会,在会上发言。
19、2013年4月30日在西安“五一”儒家文化体验营讲解张载《西铭》《东铭》及“横渠四句教”,获得学员赞扬。
20、2013年05月2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做了《谈谈学问之道》的学术报告。
21、2013年8月11日下午, 西安生物学院第27期中和大讲堂讲《论语·为政》。
22、2013年9月16日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在人民大学国学馆举办的“孔子诞辰与教师节”为主题的学术座谈会,会上做了发言,后来《人民政协报》有报道。
23、2013年12月23日应邀赴广东医学院做“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的学术讲座。
24、2014年3月4日赴大连理工大学,在“百川讲堂”讲了《超凡入圣——孔子的人格境界》,为的学生解读孔子的人格境界。
25、2014年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第十四届沙龙活动,讲《孔子的中和之道与君子人格》,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读书会成员及来自各个领域的读书爱好者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26、2014年5月1-2日在陕西三原举办“何谓儒家之道”的儒学会讲。
27、2014年7月11日应邀去山西大学为全国高校院系特色教育管理工作专题培训班做了《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报告,山西省高校工委副书记李忠人及学校有关领导出席。
28、2014年10月5日在陕西省第二期公益国学讲师培训班上做了《关于现代儒学的复兴与发展》的公益讲座。
29、2014年10月17日下午朝阳区安贞街道“道德讲堂”讲“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30多干部。
30、2014年12月20日赴湖北仙桃市参加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与湖北仙桃市孝雅书院联合主办的“传统书院文化与儒学普及论坛”。
31、2014年12月27日在北京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先秦诸子百家经典系列”讲座之五:《论语》导读。
学术交流:
1、2000年10月参加在广东五邑大学召开的“陈白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白沙主静论——兼论主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和《白沙、阳明异同论》(与导师合作),后来收入章继光等主编的《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2002年8月参加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场与非实体国际研讨会”,会上有论文《场有与中道》参加交流,后来刊登于鞠曦主编《恒道》辑刊第二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2003年7月参加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张载关学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儒家的隐者——曹南冥的思想、道路及其意义》在会上宣读,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和韩国著名学者、南冥学研究院院长金忠烈先生的肯定,论文收入《张载关学与曹南冥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2004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一届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在会上宣读,并收入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辑的《孔学论文集》(二)。
5、2004年9月30至10月7日在台湾华梵大学举行的“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争论》在会上宣读,并收入《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儒家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有论文《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交流。
7、2005年9月16-18日参加在山东大学召开的儒学全球论坛(2005)暨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有论文《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会上交流。
8、2005年12月9日-11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2005”国际学术会议,有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9、2006年4月26-28日参加由山东大学和邹城市政府合办,在山东邹城召开的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有论文《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价值》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10、2006年9月25日至28日,参加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的第四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11、2006年12月1-2日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国际儒学论坛2006 “儒家思想与跨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12、2007年7月13至15日参加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宗教制度与宗教认同暨第四届宗教社会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道德学社与道德认同》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13、2007年8月5日至8月8日在山东临沂由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荀子思想与当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荀子治道及其当代价值》在会上交流,并收入大会论文集。
14、2007年10月19日至22日参加在韩国庆山市岭南大学召开的“道德恢复和人文学的任务暨东亚人文学会第8届国际学术大会”,论文《春秋德礼思潮及其人文精神》在会上交流,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15、2007年11月20日至23日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参加第四届国际儒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段正元的孔教思想与实践》在会上交流。
16、2008年(孔历2559年)9月12至9月14日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孔教学院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9月14日在香港逸东酒店(EATON HOTEL)“中国香港国学大讲堂”演讲《奥运中的儒学》。
17、2008年11月29日参加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8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交论文《仁者爱人——儒家的人道精神》。18、2009年8月20-23日参加由国际场有哲学研究所主办、香港道教联合会及香港圆玄学院协办的“第十一届场有哲学研讨会”,提交论文《场有哲学与儒家身心观发微》,并接受了会议专访,发表于道家场有学会(香港)出版的《道场》2009年创刊号。/
19、2009年9月22-26在北京参加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
20、2009年11月12-14日在广东省肇庆抱绿山庄参加由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主办、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新加坡东亚人文研究所协办的“百年儒学”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社会儒学——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之路》。
21、2009年12月5-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9”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意义》。
22、2010年5月3-5日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儒教宪政与中国未来”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三才之道与王道政治》。
23、2010年5月21-23日在山西新绛县参加“《弟子规》与孝文化研讨会”,发表论文《儒家蒙学教育——儒学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24、2010年7月24-26日赴云南昆明参加第三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研讨会,发表论文《珍惜生命,完成人生——从儒家角度讨论自杀问题》。
25、2010年7月26至8月1日吉林大学参加第十二届场有哲学研讨会“当代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哲学发展的新趋向”,发表论文《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多维向度及其现代意义》。
26、2010年9月26-9月26日山东曲阜参加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发表论文《儒学的社会维度或社会儒学?——关于儒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27、2010年9月24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参加“儒学与人权”会议,发表论文《儒学与人权理论的价值基础》。
28、2010年10月7-8日赴香港参加孔历二五六一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暨首届世界孔教儒学大会,发表论文《儒家教统略论》。
29、2010年10月16日-17日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庆祝国学院成立五周年“国学前沿问题研究暨冯其庸先生从教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30、2010年10月23-24日,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汉唐儒学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汉初儒学的思想整合》。
31、2010年11月6-8日参加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服饰民俗文化与文学”,发表论文《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
32、2010年12月3-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07”,发表论文《寓教于治——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
33、2011年5月10-12日参加在兰州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理论特征》,并发表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4、2011年9月26日至29日在山东曲阜参加中国文化部、山东省政府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孔子研究院承办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提交论文《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
35、2011年8月7日-12日西安参加由香港圆玄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场有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场有哲学与道家道教身心观发微》。
36、2011年12月3-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国际儒学论坛•2011”, 提交论文《当代哲学的身体转向与儒家的修身之道》。
37、2012年6月22日至26日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市2012“‘儒学践行’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儒学、第三届儒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书教——<尚书>的教化思想》。
38、2012年7月31日—–8月3日在西安八仙宫举行“中青年场有哲学论坛”,提交论文“回归原典,整合儒道-场有哲学根身性相学解读”,做第一场主持人,并在第二场发言。
39、2012年8月24至26日在吉林长春举办“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提交论文“中国传统经典诠释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并做了大会发言。
40、2012年10月4日至6日赴香港参加孔历二五六三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暨“弘扬孔教百年——纪念陈焕章博士创立孔教会国际儒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一部不该忽视的孔教经济思想名著——陈焕章<孔门理财学>评析》,并作为会议第二场主持人。
41、2012年10月26-28日,作为北京中华义理授课点的代表出席由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湖北炎黄儒学会、武汉岳飞文化研究会等在湖北省武汉举办的“国学与道德建设”第五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三纲六伦——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代意义》。
42、2012年11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持举办了一次段正元思想学说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等共20多名代表。
43、2012年12月2日~3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儒学与生态文明”国际儒学论坛,提交论文《儒家天人一体观与生态文明》。
44、2013年4月12-14日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新国学的内在结构探析——以新经学与新子学为中心》,并在第二次全体大会上宣读,后收入《诸子学刊》第九辑。
45、2013年4月27日赴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参加“第二届苏武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孟子的的大丈夫人格及其对苏武的影响》,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46、2013年6月1-2日在山东圣源书院由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台湾高雄市孔孟学会、中国实学研究会举办的“2013儒家精神与企业经营”研讨会,提交论文《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主持一场学术报告。
47、2013年6月8-9日在北京参加由东方道德研究所举办的“儒家伦理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段正元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48、2013年6月8日在北京参加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儒家治道”学术研讨会,并就儒家治道问题做了发言交流。
49、2013年6月21-23日赴山东威海,参加由山东社会科学院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同思想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段正元大同思想与实践》。
50、2013年7月14日参加弘道书院举行成立典礼,举办了“儒家的命与运”公开论坛,做了《近代以来儒家经历大厄运后走向复兴的几点思考》的发言。
51、2013年7月19日-20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举办的“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仁与孝的关系及其现代价值》。
52、2013年7月19日至21日在陕西榆林参加“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2013)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工作年会,提交论文《<群书治要>与当代政治文化建设》,还主持了7曰20日下午的学术研讨。
53、2013年9月27日赴山东曲阜参加“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提交论文《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及其历史影响》。
54、2013年10月19-20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哲学2013北京论坛”,提交论文《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的宗教哲学辨析》。
55、2013年11月4-5日在北京参加由国际儒联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共同主办“儒学普及与社区和谐建设——国际儒联第六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提交论文《宋明以来儒学的民间化道路及其现代意义》。
56、2013年11月30-12月1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国际儒学论坛·2013——“儒家思想与理想之治”,提交论文《王道通三——董仲舒的王道观与政治理想》。
57、2013年12月7-9赴台湾高雄参加由守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举办的“儒道经典之阅读与应用——儒道教化对青年品格素养之提升”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仁者爱人与青少年仁爱品行的养成》,并主持一场分组讨论。
58、2014年10月24-26日主办“大同思想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由全球文明研究中心(香港)资助,在“尼山论坛”举办地曲阜圣源书院举行,在次会议中担任筹办主持人。
59、2014年4月12日-13日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诸子学现代转型高端研讨会”,主题发言发表论文《汉初诸子复兴思潮与思想整合》。
60、2014年5月24-25日参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2014治道年会“儒家中国之‘教’与‘政’”,发表论文《儒家中国道、教、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
61、2014年8月4日6日参加由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七宝阁书院定于继续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暨书院文化教育实践与发展论坛”,发表论文《道统、学统与教统——当代书院如何传承传统书院的基本精神与社会功能》。
62、2014年6月27日-29日参加在上海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精裕人文基金会支持、金玉学堂承办的“‘中国哲学再创造’暨贺成中英先生80寿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与道统重建》。
63、2014年6月8至11在河北省邯郸市参加“荀子研究的回顾与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荀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义构建》。
64、2014年9月21日应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邀请赴香港参加由孔教学院主办的香港孔圣诞日暨孔历2565年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
65、2014年9月23日-27日在北京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发表论文《<大学>与孙中山的儒学思想》,并被选为国际儒联新一届理事、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66、2014年11月14—16日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山东大学犹太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将于在北京联合举行“儒教重建与道德教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段正元太上元仁解读》。
67、2014年11月21-2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中国哲学与哲学史’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由文武之道到文武之政、文武之教——儒家治道理论的现代意义》。
68、2014年11月22-23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4——“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发表论文《正、中、和——儒家古典正义论的逻辑展开》。
69、2014年11月28—29日在北京重建由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主办的“伊斯兰哲学与东西方思想传统”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70、2014年12月12日-14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合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学术论坛——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化,发表论文《上帝归来——段正元上帝观及其对儒教复兴的启示》,引起与会代表的重视。
71、2014年12月12日-14日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主办的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传承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汉代国家治理模式的确立及其现代意义》。
主要评论、论文:
1、《残桥上困惑——读王润滋中篇小说〈残桥〉》,《小说评论》1987年第2期。
2、《关于教育方针的再思考》,《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紧迫问题——断层及其对策》,《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1期。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优化育人环境》,《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2期。
5、《注意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提高办学效益》,《航空教育》1992年第3期。
6、《提高我校办学效益刍议》,《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1期。
7、《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8、《加强实践环节,办出“四五”套办专科教育特色》,《航空教育》1994年第2期。
9、《吴宓与传统文化》(合作),《华夏文化》1994年第4期。
10、《胡适与“五四”写实派白话诗》,《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11、《西化中的传统回归,保粹中的西学东渐——胡适与吴宓文化观比较》,陈学超主编《国际汉学论坛》[卷二],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吴宓与〈学衡〉》,《三秦论坛》1996年第2期。
13、《首倡者的观念,评判者的识见——胡适与吴宓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观比较》,《唐都学刊》1996年第3期,收入《解析吴宓》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15、《陈白沙的道论实质及其特点》,《五邑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16、《高职教育的性质与特点》,《航空教育》1997年第3期。
17、《20世纪历史主题与文学主题的衍变》,《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18、《吴宓主编〈学衡〉及现代启示》,《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编辑专辑。
19、《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回顾与展望》,《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20、《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出路》,《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21、《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华夏文明:回眸与展望》,《西江大学学报》(现肇庆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22、《“和而不同”与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祁连学刊》2000年第1期。
23、《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24、《近代诸子研究的新展开及胡适的贡献》,《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25、《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明精义辨析》,《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
26、《儒学的更新发展和现代启示》(与导师合作),《儒学与21世纪——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7、《华夏文明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儒学与21世纪——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8、《吴宓对孔子学说的现代阐释》,《西安联合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29、《孔子学说体系构成新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30、《黄帝时代的技术发明》(合作),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1、《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
32、《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的历史起源及启示》,《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转载。
33、《白沙主静论——兼论主静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4、《段正元道德思想精义》,《恒道》,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5、《西部人文资源与人文精神》,《西安联合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高等学校学报概览”2002 年第2期摘要。
36、《石鼓文与早期秦文化》(与导师合作),《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37、《读冰红及其〈弧线或者瞬间〉》,《每天》(第一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38、《康有为孔教说述评》,《西安联合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39、《实用人生适者存 特立独行世难容──胡适与吴宓人格结构与人生命运的比较》,《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40、《场有与中道》,《恒道》第二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41、《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唐都学刊》,2003年第2期。
42、《清末民初孔教活动及其争论》,《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
43、《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5、《大陆儒教派的历史定位》,陈明等主编《新原道》第一辑,大象出版社2003 年版。
46、《大陆儒教派的学术理路评析》,《唐都学刊》2004年第3期。
47、《“国家级”祭祀黄帝是宗教活动吗?——兼与葛剑雄商榷》,陈明等主编《新原道》第二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48、《<易传>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国学论衡》第三辑,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儒家的隐者—曹南冥的思想,道路及其意义》,《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0、《关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二辑,中国社科院历史所,2004年6月。
51、《儒学、儒教发展道路简论》,《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三辑,中国社科院历史所,2004年9月。
52、《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争论》,《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编,2004年10月中国台北。
53、《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孔学论文集》(二),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2004年8月吉隆坡。
54、《对大陆儒教派的历史反思》,《社会科学评论》,2005年第1期。
55、《黄帝——“中华始祖”和“人文初祖”》,《西部大开发 》2005年第4期。
56、《如何理解“国家级”公祭黄帝?——兼与葛剑雄教授商榷》,《读书时报》2005年5月第二十一期。
57、《赵吉惠教授的儒学研究》,《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8、《试论吴宓的孔教观》,《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9、《在共同的传统下走向未来——在<原道>十周年庆典会上的发言》,陈明主编《原道》第十一辑p84-8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60、《港台后新儒家的基本转向之一——记霍韬晦教授及其法住文化》,张立文主编《儒学评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1、《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张立文主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上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版;垄菲主编《国学论衡》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62、《我看“读经”》,胡晓明主编:《读经:启蒙还是蒙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63、《邓析与名家、法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4、《“和”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唐都学刊》2006年第4期。
65、《孔教——儒家参与多元宗教对话的途径之一》(合作,第一作者),汤恩佳主编:《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第二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香港:香港孔教学院2006年出版。
66、《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整合》,《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67、《秦汉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家思想的变异》,《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
68、《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三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69、《面向工商社会的儒学发展》,《中国文化报》2007年6月28日第6版
70、《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1、《夏夷之辨及其进近代转型》,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72、《黄帝祭祀与中华人文精神》,黄帝陵基金会编:《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73、《曹南冥的社会思想与实践》,刘学智等主编:《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
74、《段正元论儒道与儒教》,垄菲主编《国学论衡》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75、《儒家的批判精神与王权政治》,王中江、李存山主编:《中国儒学》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
76、《柳下惠宗教观及其对儒家的影响》,夏庆奉主编:《惠风和畅——全国首届柳下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年12月。
77、《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今日南国》2008年第1期。
78、《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9、《段正元的孔教思想与实践》,《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
80、《儒经与中国文化》,《中和学刊》第1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1、《和而不同——香港六大宗教和谐共处之道》(合作,第一作者),《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82、《秦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合作,第一作者),《秦文化研究论丛》第十五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
83、《西安都城隍庙的历史与现状》,[新加坡]林纬毅主编:《城隍信仰》,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2008年出版。
84、《荀子的治道及其当代价值》,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85、《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人本• 发展•和谐》,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86、《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
87、《和而不同:全球多元文明和平共处之道》,《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8、《张载“和”哲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89、《论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90、《一部不该忽视的中国经济思想名著——<孔门理财学>》,《博览群书》2010年第6期。
91、《对于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
92、《儒家教统:教化、教育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3日。
93、《补西方经济学之缺——陈焕章《孔门理财学》的现实意义》,《北京日报》2010年10月18日。
94、《儒家身心观发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国学学刊》2010年第1期。/
95、《和而不同与全球多元文明》,滕文生主编:《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4月。
96、《汉初儒学的思想整合》,单纯主编:《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八辑](上册),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3月。
97、《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国学学刊》2011年第2期。
98、《孔子儒家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建》,杨朝明主编:《孔子学刊》第二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99、《儒学的社会维度或社会儒学?——关于儒学发展方向的思考》,贾磊磊 杨朝明主编:《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100、《儒家天人一体观与生态文明》,伍鸿宇主编:《儒家思想与生态文明——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11年。
101、《全真道三教合一的理论特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02、《祭祀礼仪蘊育人文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7日(哲学版B-01)
103、《三才之道与王道政治》,范瑞平等主编《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104、《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汉初儒者的治道思想》,《榆林学院学报》2012 年第 3 期。
105、《张载论人格境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15日(哲学版A-05)
106、《寓治于教——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
107、《儒者之乐——乐道》,《前线》,2013年第2期,第89-90页。
108、《当代汉服复兴运动的文化反思》,《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38-45页
109、《辜鸿铭中国文化重建的思想理路》,《福建论坛》2013年第1期,第86-92页
110、《论儒家的身体观及其修身之道》,《哲学研究》2013年第3期,第61-68页
111、《道统的失落与官本位之兴盛——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4期上,58-68页。
112、《儒家仁爱思想与生态文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76-80页。
113、《重建中国式的道统与政统关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07期下,54-65页,人大复印资料D0政治学2013年10期全文转载。
114、《修道之谓教——段正元论道与教》,《世界宗教文化》2013年04期,P89-93,0.7万字。
115、《道德学社与道德宗教》,金泽、赵广明主编《宗教与哲学》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16、《春秋德礼思潮及其人文精神》,《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21-27页,1.2万字。
117、《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P107-119,0.75万字。
118、《明清时期儒学的民间化、宗教化转向及其现代启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P13-18,1万字。
119、《儒者之忧——忧患》,《前线》,2013年第10期,第89-90页。
120、《道家道教身心观及其现代意义》,卢国龙主编:《儒道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73页,2.4万字。
121、《仁爱与和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1-8页,1.3万字。
122、《社会儒学——儒学的现代转型与复兴之路》,王中江、李存山主编:《中国儒学》第八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P368-420页,3.9万字。
123、《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从宗教与哲学视角看董仲舒天人关系思想》,金泽、赵广明主编《宗教与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P40-63,1.7万字。
124、《以儒为主,多元整合》,《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P33-39页,1.2万字。
125、《先秦儒家道统意识与批判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P43-48,,1.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B5《中国哲学》2014年第8期全文转载。
126、《孔子开创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9日A06哲学版
127、《孟子的大丈夫人格及其历史影响》,《孔子研究》2014年第3期,P11-18,1万字。
128、《儒家中国道、教、政视野下的政教关系问题》,《学术界》2014年第6期,P164-175,1.3万字。
129、《王道通三——董仲舒的王道观与政治理想》,《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P67-71,0.98万字。
130、《儒经与中国文化》(上、下),《国学新视野》(香港)2014年六月夏季号、九月秋季号,1.3万字。
131、《<群书治要>的治道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观察与思考》2014年第11期,P46-54,1.6万字。
132、《尊师重道立师道——段正元师道说发微》,《宜宾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P15-21, 1.2万字。
133、《“华夷之辨”及其近代转型》,《东方论坛》2014年第5期,1.2万字,P1-8。
134、《荀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义构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P22-28,1.3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6期全文收录。
135、《仁道——人权理论的价值基础》,《河北学刊》2015第1期,P20-25,1.0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2期全文收录。
136、《儒家“三祭”之礼的人文精神》,《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第1期,P6-12,1.2万字。
137、《由古今之道而天人之际——董仲舒天人之学的历史根源与王道政治构建》,《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38、《上帝回归乎?——儒家上帝观的历史演变及对儒教复兴的启示》,《世界宗教文化》2015年第2期。
139、《礼教的社会功用与现代复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第6期。
140、《“仁”、“正”、“中”、“和”——儒家古典正义论的逻辑展开》,《哲学动态》2016年第10期。
141、《儒家核心价值体系——“仁”的构建》,《哲学研究》2016年第10期。
142、《荀子礼教思想与社会教化》,《东岳论从》2017年第3期。
143、《河间献王的治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
144、《汉代经学与“五常”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145、《王道与大同——以<论语>“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章为中心的讨论》,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146、《儒家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3期。
147、《初唐儒家话语下的三教关系》,《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148、《<尚书>的中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黄帝陵·文化自信”清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91-408页。
149、《礼教——社会儒学的实践途径》,涂可国主编《社会儒学论丛》,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
150、《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上、下),《学习时报》2018年6月6日、6月13日。
151、《徐复观形而中学探微》,《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52、《社会儒学的新领域——城镇社区儒学》,《江汉论坛》,2018年第9期。
153、《<中庸>君子之道论》,《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
154、《礼之本——礼乐的价值基础和内在精神》,《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155、《中国士人使命担当的经典表达——张载“为万世开太平”新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156、《儒道佛之间:三国至清末历代朝廷处理三教关系的模式·特征·经验》,《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57、《四十年来儒学复兴的回顾与展望》,《宜宾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158、《儒学在历史上对我国伊斯兰教的影响》,《中国宗教》,2019年第7期。
159、《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王霸结合——汉代国家治理模式的确立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研究》,2019年第6期。
160、《元儒廉希宪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实践》,《原道》,2019年第1期。
161、《以儒为主 道佛辅助——康熙帝处理三教关系的经验》,《东方论坛》2020年第1期,第39-48页。
162、《三代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第5-14页。
163、《<论语>仁学体系新诠》,《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第8-15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0年第7期全文转载。
164、《周公礼治思想体系探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3期,第42-49页。
165、《梁武帝处理三教关系的教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6期,第58-61页。
166、《儒家学问之道——以<论语>为主的讨论》,《徐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40-41页。
167、《董仲舒的批判精神与王道构建》,《衡水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第3-13页。
168.《德礼教刑——<尚书>的治理体系》,《孔学堂》杂志(中英文双语), 2020第4期。
169.《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考论及其意义》,《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
著述:
1、编译“三箴言丛书”:《道家箴言录》、《儒家箴言录》(合作)、《佛家箴言录》(合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2006年再版,香港容斋出版社1999年版。
2、专著《先秦儒法源流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专著《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
4、专著《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参撰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学术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部分章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点校:《南华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中华道臧》第13卷,华夏出版社2004年。
7、编撰:《吴宓学案》,张岂之主编,麻天祥执行主编:《民国学案》(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8、编著:《儒经贞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编著:《道德学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编著教材:《中国古代思想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中国经典语录:《天下大同》,《仁者爱人》(合作)、《和而不同》(合作),西安出版社2008、2010年。
12 、专著《孔学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主编《中和学刊》(一、二辑),中和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主编《国学论衡》第五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15、研究生教材:《中国文化通论》,获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材资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16、专著《儒家人文精神》,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2018年入选丝路书香工程外译项目,乌克兰文。
17、主编《段正元与道德学社研究》(论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12月。
18、专著《儒教的现代传承与复兴》,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19、专著《儒学新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20、《大学》《中庸》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1、《孝经 曾子论孝》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22、专著《走进孔子——孔子思想的体系、命运与价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
23、《中国文化通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24、选编《段正元文集》(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25、《大学》《中庸》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26、《仁》,华夏出版社,2020年。
27、《仁爱——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年。
科研项目:
1、参与陕西省政府特批项目《陕西省志·黄帝陵志》部分章节的撰写。
2、主持校级重点研究课题“儒学·儒教·孔教”研究,已结项。
3、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早期文字与文化研究”(2005年立项)。
4、参与陕西黄帝陵基金会项目《黄帝文化志》编撰,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5、主持校级重点研究课题《汉初思想整合与政治文化模式的构建》研究,已结项。
6、参与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教育部重点项目“集部之北宋”、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一般项目《罗豫章先生文集》。
7、参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关学文库》中《薛思庵野录》、《鸡山语要》的校点工作。
8、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1JZD005,主持子项目《儒道释之间:历代朝廷处理三教关系的历史经验》(30万字),时间: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
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中华文化元典基本概念研究”,主持子课题“仁”的撰写(专著),时间: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
社会职务:
国际儒联理事及传播教育普及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
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
孔子文化全球传播委员会专家顾问团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北京海淀区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北京什刹海书院特聘教授
北京四观书院导师
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儒学会顾问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北学研究院顾问及学术委员
场有哲学研究院(香港)顾问
陕西省国学艺术研究会顾问
国际南冥学研究会(陕西西安)副会长
《原道》学术委员
《原道》文丛编委
曲阜圣贤教育学校校长
中和书院院长
主要荣誉:
1、专著《先秦儒法源流述论》获陕西省哲学学会2006年度特等奖。
2、专著《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获陕西省政治学会2007年度一等奖。
3、参与《陕西省志·黄帝陵志》,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论文《儒学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建》获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首届(2007)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5、参与张岂之先生总主编《中国思想学说•魏晋南北朝卷》部分章节撰写,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
6、参与点校的《关学文库》获2016年第二届全球华人大典”获得国学成果奖、2017年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国学随笔:
在国学研究方面,我曾经提出通过对传统的经史子集的传承结合现代学时体现划分重新进行整合。因为中华文化近代以来主要是“失本”,所以要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即就是回归中华文化的源头,回归元典,在回归中创新。国学就不是传统文化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些内容的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研究其实已经很多了,但是没有抓住其文化精神、精蕴、精义,做的是单纯“术”层面的工作,而没有与“道”联系起来,不是在道统摄下的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其根本原因就是“道统”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本末的倒置,体用的颠倒,等等。所以我以为首先,应该确立国学的内在精神或灵魂,那就是儒家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是传道,即传承道统;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现在国学传承方面最需要的是经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现在我们连经师都没有了,更缺乏人师——人生的导师,传道之师。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现在培养国学师资的基本目标。
参考资料:
1. 韩星: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国学织梦者
2. 韩星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3.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