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作品,是指以蹬技、手技、顶技、踩技、口技、车技、武术、爬杆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作品。
杂技艺术的历史发展
新石器时期,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来去器》。这是用硬木片削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走兽,而在不断抛掷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会中表演的节目。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
秦朝时期,统一六国,杂技艺术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角抵戏。这是杂技艺术最早的名称。
汉朝时期,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角抵戏的内容更充实,品种更丰富,技艺更高超。直至东汉时期,则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其中包括力技、形体技巧 、耍弄技巧 、高空节目 、马戏与动物戏 、幻术。
南北朝时期,各族艺术交流频繁,使这一时期的杂技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特点,不仅民间基础丰厚,而且各朝宫廷表演也异彩纷呈。
唐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时期,乐舞杂技艺术是空前繁盛的,唐代诗人墨客不少人吟咏过杂技艺术。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新乐府·五部伎》)之句,元稹亦有”前头百戏竟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唐代杂技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女杂技艺人,被称”掖庭美女”。也有许多书籍描写了宫廷的杂技,如《封氏见闻录》中有绳技、高跷、”人上叠人”等高超技艺。不少有名的乐舞如《破阵乐》、《圣寿乐》等,都与杂技有关。其中,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指导大臣排练的《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极有名的乐舞,名声远播海外。另外,一些节目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其中“载竿”之艺极高,马术节目也有很大发展,驯兽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宋朝时期,是都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强大的时代,杂技艺术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创造了名目繁多的新节目。瓦舍、勾栏的兴起使艺人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此外,宋代还有了专业的杂技班和培养新人的“科班”,这些科班集合了各种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对中国独特的杂技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元明清时期,受时代思想制约,杂技的社会地位江河日下,杂技沦落为走江湖、耍把戏的江湖艺术。杂技艺人则多以家庭亲属为基础“撂地”演出,或靠赶会流动演出,以维持生计。直至近代,杂技更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新中国建立后,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使杂技获得了新生。杂技艺术从简单的技巧表演发展到有乐队、舞蹈、灯光等配合的综合艺术表演,成为国家保护的传统文化遗产。
我国代表性杂技
古代杂技有弄剑、跳丸、倒立、走索、舞巨兽、耍大雀、马上技艺、车上缘杆、顶竿、车上缘杆、五案、七盘、鱼龙曼延、顶碗,吞刀、吐火、屠人、截马、耍酒坛、角抵戏、叠罗汉等等。
顶技
是杂技艺术中的一项技艺科目。演员用头,额或鼻顶棍棒,或用口衔棍棒,在棍棒顶端置灯、瓶、缸、桌、碗、蛋等光滑易碎或笨重的物件,以显示演员掌握物体重心平衡的技艺,这是一个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融高难技巧和优美表演于一炉的大气磅礴的集体节目。这个节目把传统顶碗技巧置于惊险的抛接技巧中,形成了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鲜明特点。
车技
自行车是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首先成为宫廷贵族们的玩具,民间称它为“洋马儿”,即是海外传来的,能代替马的机器。有“独轮车技”、“高车技艺”、“花式行车”、“定车”和“集体车技”五种类型。
蹬技
以足蹬物的杂技项目。显示双足的耍弄、平衡、表演、承重技能。表演者仰卧在小台上,双足向上,将各种轻重器皿家具置于脚上 ,靠脚的推动使其旋转 、腾翻 、改变角度,及至作出各种细致的难度很大的动作,表演种种技巧花样。在汉代宴乐百戏画像石中,多次出现过几张小桌叠成一摞,杂技艺人在上面表演的图像,这大约就是陆翊在《邺中记》里提到的“安息五案”。 与其他技艺结合的节目有蹬梯、转台蹬人、跳板蹬人、蹦床蹬人等。
抖空竹
“抖空竹”是中国传统杂技中,以简单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练出高超技艺的代表节目。它原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在中国北方,逢年过节,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都喜欢抖空竹,并能耍出许多花样。 还有转碟、钻地圈、走钢丝、狮子舞、软功、爬竿一共11种。
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跳丸
跳丸也叫“弄丸”或“飞丸”,是杂技艺人用手熟练而巧妙地抛接玩弄丸铃的一种游戏。表演者快速地用两手把若干个丸铃连续抛接,一个在手,多个在空中。当时已有能抛接九个丸铃的技巧。又有抛接剑的,称为“跳剑”,技术高的可抛接七把剑。这类杂技流传至今,成为手技的组成部分。
走索
绳技,中国古老杂技的一种。俗称走索。中国的绳技,由西域传入。天竺国人舍利,不但是魔术祖师,而且还是绳技的祖师爷。在《晋书·乐志》里,便有舍利玩绳技的记载。记载说:“后汉天子受朝贺,舍利从西来,戏于殿前,以两大绳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据此可见,当时舍利还训练到“倡女”踏绳索歌舞。但这却无非只是杂技表演而已,不足为异。
戏狮
中国传统的地面狮,若依整套舞法来说,则从狮出洞说起来,配合大头狮俏皮又可爱的动作,整个剧情表演下来,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俨然就如一出舞台剧。而常看到的舞狮表演,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一部份,撷取出来,至于如何组合运用,全看舞狮者的智能。
传统地面狮包括:基本舞法、戏狮、过桥、采青、睡醒等。
耍坛子
是进行各种技巧表演的一种杂技。“耍坛子”演员头顶都有一块磨得溜光不长头发的地方,这是苦练的印痕,而更为高超的“耍坛子”演员在轻重感觉通灵入化时,才留起长发来。古朴的工艺美术和形体技巧相结合的杂耍。“耍坛子”、“转碟”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溶在一起,那彩绘着龙凤图案的花坛、彩碟,上下翻飞,姿态蹁跹,真是彩凤飞鸣、游龙戏珠一般。
鱼龙曼延
亦作“鱼龙漫衍”。亦作“鱼龙曼衍”。①古代百戏杂耍名。 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兽名。
叠罗汉
一种游戏、体育活动或表演,由二人以上的人层层叠成各种样式。人上架人,重叠成各种形式,是体操、杂技表演项目之一。一般常出现于马戏团特技表演、啦啦队表演以及舞蹈表演等之中。
我国杂技的特色
第一,是特别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都要有扎实的武功基础。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
第四,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与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
第六,是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有生活气息,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与形体技巧的结合。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着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表演场所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姐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的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同时它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这些艺术特色构成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
中国杂技之乡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多个,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建湖、河南的周口、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沧州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沧州吴桥了。据沧州吴桥县志记载,在沧州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 河北省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称誉。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1958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杂技团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顶”等节目,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并录制成影片播放。
杂技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夏菊花
女,我国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武汉杂技团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演出的代表节目《柔术》、《顶碗》等。其中《顶碗》1957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金质奖章。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系国际杂技评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夏菊花是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表演艺术家,素有“顶碗皇后”、“杂技女皇”之誉。
赵双午
女,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1990年,《春蚕吐丝》参加比利时“希望之星”国际杂技比赛获得银奖;1995年,她主演的《技巧造型》获全国第四届杂技大赛金狮奖;2009年,由她执导并演出《芙蓉国里》主题晚会,获田汉表演奖和编导奖;2010年,她创编的节目《柔术造型》获越南河内国际马戏节银奖;2012年,赵双午在俄罗斯以一场高空绸吊的表演,为自己的杂技舞台演员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杂技发展的意义与未来
中国的杂技演员从第一次出国演出,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和平友谊的使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杂技演员足迹遍世界,在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留下了他们的艺术风采,甚至当时一些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都欢迎中国杂技团的演出,并在他们的艺术表演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加速了与这些国家友好交往的进程。
如今我国的杂技艺术也越来越受重视,并不断的发展壮大,通过具体的艺术品牌,扩大再生产,让它与国际接轨,接受竞争挑战,成为国际品牌。
参考资料
1. 杂技百科 2. 杂技艺术作品百度百科 3. 中国杂技百度百科 4. 中国杂技艺术赏析 5. 夏菊花 6. 坚持让我更加坚定——记杂技艺术家赵双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