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孔子论语与中国文化传统》读后感
来源:《孔子文化》第24期
作者:尹亚双
钱穆《孔子论语与中国文化传统》一文从题目上便突出了两个关键主题:《论语》和中国文化传统,文章围绕二者展开。大致而论,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说明《论语》的形成经过以及对《论语》中一些篇目的介绍;后一部分论述精到是文章精华部分。钱穆先生通过对《论语》的介绍,将《论语》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当时,新文化运动为中华大地传来了“西风”,中国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的思想受到西方新鲜事物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众所周知,“打倒孔家店”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批判传统的口号,人们开始对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传统进行批判和抨击。在文章末尾处,钱穆点明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认为,此文章是要让我们正确看待中国文化传统,不要打倒、推翻一切,也不要全面肯定一切。当今社会,政府正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而《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更应该受到正视和弘扬,让(论语)中包含的智慧浸润我们的人生。
钱穆先生在此文中说到:孔子所教,最重在仁道。在《论语)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里,二十篇的内容阅读下来,既有孔子的言说,又有孔门弟子的回忆。纵观全书,无不体现“仁”这一精髓思想主旨。譬如,“荀志于仁矣,无恶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钱穆先生又言,人之本即在孝悌。何为孝?何为悌?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从孝字表面看,下边是一个子,上边是老的上半部分。因此,我认为孝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点就如字面所说的作为子女要始终将父母放在自己一切之上,包括生命。最基本的孝便是养亲,赡养父母不仅是义务,更是子女的责任。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是做人最先学到的一条人生法则。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见到年长的人要向好,其实他们与我们并无丝毫血缘关系,这与西方便截然不同。“礼”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都已渗透到人们的血液中,已经潜移默化为我们所吸收。当今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怕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被社会所抛弃。因此,为了追赶经济社会,更快地增强经济实力,我们不得不卸掉身上的一些“包袱”,以减轻负担。但是,诚信、仁爱和最基本的礼仪不应被抛弃、忘却。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礼节、礼仪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小孩子要给爷爷奶奶磕头来讨得红包,哪怕自己的父母也要给长辈磕头。大年初一,男男女女都结伴去拜访村里的老人,不管是哪个家族,大家都约定成俗,总要去串门,当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在泊头(沧州市一个县级市),这种礼节更加明显,而且到现在也还一直遵守。在那里,子女在大年初一要给父母磕头(一般是儿子),而且并不局限于形式。给自己的父母磕完头后便与同辈人一同去给本家族的其他长辈拜年磕头。磕头的阵势也是有讲究的。辈分大的排在前面,小孩子排在最后两边,每个人都站在规定的位置上,四四方方的非常整齐,然后恭恭敬敬地给长者磕头。这种传统恰恰是礼仪传统的延续。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扔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代,给自己的双亲磕头是天经地义的,当今我们却觉得这么做完全没必要。在某种程度上,在继续着传统的风俗时,我们也加强了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并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精神层面上感知这种人伦天性。
孝一孝顺父母
进人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适应种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把握与人交往的原则,找准自己的位置。五伦,即我们所熟知的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其中君臣这层关系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也可以作为其中的一层关系。这五伦是中国人道德生活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武器”。孝悌是五伦中的第一位。正如钱穆先生说的:“人之本即在孝悌”。《论语》中有“人则孝,出则悌”童训。家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单位,千千万万家构成一个国家。对于孝,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解。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们对孝的理解也更加全面。先是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其次,敬亲。很多人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便是孝,其实孝亲不止在吃穿,我们更要在内心深处去尊敬双亲,在精神层面上给予他们关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三,顺亲。不只是顺从父母,还要让父母心情愉悦顺畅。我们所讲的顺亲,并不是提倡愚孝,而是听从父母的心志。第四,谏亲。我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会犯错误。父母犯了错,作为子女帮助父母改正错误并不是忤逆父母,而相反这正是孝的一种体现,与古代的所谓愚孝形成鲜明对比。第五,祭亲。“生则养,死则葬,葬则祭”。古人有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习俗,以寄托衰思,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祭祀这一仪式的。 直到现在,我们对这一仪式也十分看重。最后,荣亲。我认为我们并不一-定要处在一个多么高的位置上才能算是成功,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也能让父母感到欣慰。孝悌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为仁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悌一一兄友弟恭
《颜氏家训》: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从这简单的四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兄友弟恭方面比现代人做的好很多,这当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物质因素。古代经济水平低,使得他们不得不食同案,衣传服。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不需要那么艰苦的生活,而兄弟姐妹之间的情义在经济利益面前多少有些削减。我们常常会听到、看到这样的一些负面新闻。当然也有一-些正能量,比如一.位身高一米二的的哥哥,养三千只鸭子挣钱为两个弟弟娶妻,并一起发家致富。古代,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他们的责任因之增大。这位“矮哥哥”尽了他最大的的责任,把弟弟和这个家照顾的很好,他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如果我们每-家每一户能够真正做到兄友弟恭,相爱和睦,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宽容大方,这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也是孔子“仁”的一部分。当然这种兄友弟恭绝不仅仅局限于亲人之间,也包括邻里同学、同事、朋友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读《论语》,我们不仅能悟出孝悌,还能很明显的看出孔子对忠信的重视。我对忠信的理解是,忠诚信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欺骗,不隐瞒他人。这是一种双方互动的行为,也是一种双方互利的行为。我们对朋友、对同学、对家人忠诚,信任他们,同样我们会得到对方的信任与忠诚。小时候,大家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从那时起我们就被教育做人要讲诚信,否则会害人害已。可是,如此简单的信条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我想,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一个人没讲过谎话。可见,把诚信坚持到最后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也凸显了诚信的无比重要性。我们经常做的是用一个小谎去弥补另一个小谎,结果发不可收拾。或者我们总是用“善意的谎言”作为借口自圆其说。当今社会,我们的政府处处提倡诚信,公益广告上也时常能看到这一主题。一个自古以礼服人的文明古国,一个拥有将近五千年历史的国家,现在却在大力提倡诚信,不正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缺少这一一美德吗?中国的传统文化历久悠长,有着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当然其中有糟粕,是我们应该摒弃的。尤其在当今社会,党和政府一直在强调要加强文化建设。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要文化自信,并加以落实于行动上。文化自信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因为文化没有国界,没有族界,它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不仅对中国的发展进步有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发展也有无比的重大贡献。作为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不断内化于心,努力让中华文化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