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读《春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来源:《孔子文化》第23期

作者:孙越

《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诸多事件,在刻画人物性格,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外交辞令方面尤其如此。刘知几在《史通·申左篇》曾这样描述《左传》,“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左传》的外交辞令简练精粹,变化无穷,委婉而能达意,让人受益无穷,仿佛置身其境,《烛之武退秦师》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无论是对于谦辞敬语的使用,还是委婉含蓄语气的运用,甚至是对于人物性格心理的描述,都极具代表性。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四月的一天,春意未了,夏热初萌。楚晋两国陈兵于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南北双雄剑拔弩张,战在眉睫。随着双方将帅的一声令下,马嘶人呼,互相奔去。刹那间,鼓声震天,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此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战争的结果,后人皆知,晋国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胜利。此战之前,在晋、郑两国之间曾发生过一段故事,让晋文公耿耿于怀,遂联合秦国发动战争。当然,秦与郑并无恩怨,秦国之所以出兵攻郑,完全是因为与晋的交好(秦国与晋国常有政治联姻关系,可以维持双方某一时期的和平,“秦晋之好”的成语即来源于此。)

是年一月,晋楚开战在即,郑国亲楚一派占据上风,他们率军投奔楚国,成为盟友,与晋为敌。但后来郑人见楚军大势已去,心生畏惧,便又与晋国订立盟约。这种朝秦暮楚、两头讨好的情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鲜见,特别是被夹在两个或多个大国之间的小国来说,尤其如此。晋文公觉得郑对晋不忠,未接受郑的投诚,又想起当年他在外政治流亡时曾受到郑文公的非礼待遇,故绝意伐郑,以示惩戒。于是,晋秦联合发兵攻郑,郑国都城顷刻被围,形成“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之势,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郑国忧难当头,势如危卵,全国上下一片大乱。国君郑文公等人更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在这万分危难的关头,有一位名叫烛之武的长者挺身而出,凭自己的三寸不烂舌和对当时形势的用心分析,将这场危难化解于无形,传于后世,成为千古佳话。

当时有一位名叫佚之狐的大臣,向郑文公推荐了一直不受重用的士人烛之武。国君主动承认失察之责,希望他能出山拯救国难。精诚之至,金石为开,烛之武受感遇之恩,遂抛弃以前不被识才的愤懑,决定铤而走险,赴难救国。一天晚上,夜黑风高,他在夜色的掩护下,从城楼的一角,顺着下垂的绳子,出了城。前往军营拜见秦穆公。

按照一般的逻辑,如果想让敌军退军。要么威逼,要么利诱,但烛之武选择了以情理说服人的方法。他觐见秦穆公,首先表明不是我方应对策略,而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开始就直截了当表明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亡国,但是郑国灭亡,对秦国却一点好处都没有。这暗含的意思就是我烛之武今天来不是请求帮忙,只是想告诉你现在的形势,帮助你们看清事情的本质。他这一开口果然成功激起了秦公的好奇。于是烛开始循循善诱,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指其利弊。

烛之武站在秦国的处境上筹谋,首先指出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最关切利益所在——土地对于秦国的意义。“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先从地缘的角度分析亡郑对于秦国的意义,郑国离着晋国近,离秦国则较远,晋国占据郑国可以充分扩大自身实力,而秦国则要花费漫长兵线,补给线去管理,这样一来晋国实力上升了而秦国自身的力量却被削弱了,你秦国图什么呢。其次,烛之武进行了反面例证,“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也就是说如果留下郑国,将他作为东方道路的主人,那当秦国使者长途跋涉来到此处后,郑国可以提供他们所需的物资,这对秦国有利而无害,何乐而不为呢。最后,烛之武细数晋国对秦国的不仁义,给了秦穆公会心一击。“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巧妙地帮助秦穆公回忆起了晋国的不道义给了秦公一个充分撤兵的理由。秦公当年对晋公有恩惠,晋公曾许焦、瑕两地给秦,但是他早晨刚渡河回国,晚上便筑起了防御工事,这是过河拆桥之举。那晋国有什么会满足的呢?况且一旦晋国取得了郑国,春风得意,他势必还会继续扩大自身势力,到那时只有损害你秦国才能满足他的利益诉求了。

如此一番,怎能不让秦穆公想起晋公的种种不义之举,虽然如今的晋公不是当年那人,但又怎能保证他们会对秦国仁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更像是魔咒-样萦绕耳边。如此这般对于秦国既然已经无利益可言,留在这只能是助长晋国威风,这对于我秦国而言意义何存呢。于是秦穆公不再犹豫,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剩下一边的晋国坐不住了,尔为何不与汝商议便自行退兵?说好的盟友,秦晋之好呢,于是晋文公身边的大臣纷纷请求追击秦军来挽回晋的面子。好在重耳重情明理,知晓是以往晋国主公对秦不仁才致如今秦之不信任,况且在他落难之时是秦施以援手,送他回国,并帮其平定内乱,没有他秦穆公也就没有如今的晋文公,受人恩惠而去损害别人乃不仁,跟人结了盟却又去攻打盟友也并不能体现自己勇武,如此不仁不义,遭人诟病的是他重耳,于是拔营回军。自此郑国的危机彻底解除。

故事到此也已结束,然其中道理却让人回味不已。国家间的博弈小国与大国的相处之道,小国的生存之道以及外交官的周旋能力,几千年前的春秋,格局却与当今惊人的相似,先人的经验不能仅当故事一笑而过,通古至今善于总结经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场“攻心战”中,烛之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的成功在于晓之以理,动之以利,层层相扣,步步诛心,不经意间打破秦对晋的信任,瓦解两国同盟,可谓高明之至。烛之武运用自己杰出的外交才华,不仅使秦退兵,还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争取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使郑得以转危为安。

《左传》中记述了使者行人从容不迫,知难而上的品格,言辞之精妙,之警策,之婉曲,之练达,惊艳了时光,震撼了后世,这样的记载绝不止“烛之武退秦师”一篇,几乎篇篇锦绣,句句珠玑。此外烛之武留给我们的,是临危受命仍能准确分析形势并找出最佳解决的镇定方案,是单枪匹马勇闯敌营的胆魄,是将国家存亡置于个人之上的凛然,是言谈间扭转局势的智慧。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各国仍然把追求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们不能去简单的评判对错,只能说历史使然,也许很多年后会有新的更祥和美好的信条代替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但至少现在我们仍然需要学会正确维护自己利益。总的来说,在激烈博弈的国际形势下,优秀的外交斡旋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国家避免战争,一个优秀的外交官应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善辩的口才和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烛之武从历史、外交的艺术地缘政治、国家利益等角度为我们展示了成功的外交案例,即使历史转了千百年,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