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幽幽六尺,尽显礼让

来源:《孔子文化》第23期

作者:刘小娜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求礼仪谦让、与人和善的国家,在我国流传的关于谦让的故事数不胜数,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六尺巷位于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

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人《中国名胜词典》。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他的四个儿子也均为进士,尤其次子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所以,在张英的家乡,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说。张家在当时的权势极大,他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由于时间久远,两家的地界模糊不清,都想把模糊的地方据为已有,于是两家的争执顿起,各不相让。

由于两家都是权势极高的大户,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通过写信把这件事告诉张英,让张英出面给吴家点颜色看看。家人飞书京城,张英大人得到家书以为家人有什么事情,阅过来信才知道原来是老家因祖宅与邻里起了纠纷,释然一笑,只见张英提笔就是一诗,诗曰: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把回信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采取强硬态度,或者会用一条锦囊妙计“摆平”吴家。令张家意想不到的却是几行诗,极为沮丧。无奈之下张家也只有采取“让”这惟一的办法,“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两家各自退让,留出一条小巷,争端得以平息,遂以“六尺巷”为名。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正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六尺巷”精神历来被人们称道。曾国藩的家人与邻里发生纠纷时,他便援引六尺巷的故事劝导家人要与人谦让,矛盾得以化解;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吟咏六尺巷的诗句,对增进中苏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2006年国务委员唐家璇至桐城视察,参观六尺巷,并对六尺巷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与人谦和友善的精神加以弘扬;2008年外交部长武大伟在六方会谈中以六尺巷的典故,表达了中方追求和平的愿望,展现了中国“和为贵”传统;海协会陈云林会长在一次座谈会上饶有兴趣地提到了六尺巷的故事,赞扬勉励海峡两岸和睦一家亲,在两岸引起热烈反响。六尺小巷成为世代教导人们相互谦让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良好素材。老子在《道德经》中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尺巷的故事正是其最好的诠释。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早在我国古代已经提倡,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时,人们往往采取“争”的方式解决。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六尺巷”作为历史遗迹,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和谐礼让之精神,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大的借鉴和促进作用。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