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孔子文化》第20期
作者:马聚英
“儒”及儒之起源的说法,自古至今,时有所论。但著名哲学家、思想史学家陈来先生从不同于与前人的视角出发,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文化大传统的衍生历程来追溯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宗教与伦理》书对此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将此书读后所感,诉诸笔端,与同好共飨。
一、从思想史的立场推论“儒”之起源——“新原儒”
推论儒家的历史起源的文章,古人称为“原儒”近人多称“说儒”。由本节的题目可知,其主旨亦在探究儒家的起源,为与前人相区别,陈先生将自己推论儒家起源的这一过程称为“新原儒”,先生作书的旨意正在于此。
本书的导言“儒家思想的根源”及第八章“师儒”部分,可看出陈先生作此书的缘由。“师儒”一章中 ,陈先生把历来关于“儒”起源的论述分为古人说儒、近人说儒、晚近释儒三种,将各观点概括为由两种方法得到,即“语学”和“史学”。历史学的方法认为,孔子以前的儒为一种教授礼乐知识的职业,该职业由西周职掌礼仪典籍的官员流落转化而来;而文字语言学则是用字源学的方法,解释为何春秋时教授礼乐的这一职业称为“儒”。陈先生评论以上两种方法说到:“近代以来原儒的研究,都集中在职业类型与职业名称上面,虽然各自都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却大都未能在根本上涉及儒家思想的来源”(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换言之,前人的研究都是着眼于“儒”的起源,而未把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来把握,解释“儒家”作为一种思想的起源。因此,陈先生的立场很清楚:要运用思想史的方法来推论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不能仅从春秋末期的职业儒去了解,要从三代文化(这里的文化指观念、信仰、伦理、意识形态、精神气质)的发展过程来寻绎”(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这是将儒作为一种“道”,而非“艺”。
细细品味,这实质上是在“儒家”起源这一问题上对史学、语学、思想史三种方法作一番比较。对字源学的方法,陈先生并非全盘否定。他肯定其在讨论商周甲金文是否有“儒”字等方面是有学术价值的,但同时也指出这种对“儒”字的考释在理解儒家思想的根源方面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游离了儒家思想根源的方向。诚然,从字源学上考释“儒”字的起源,得出的只是儒字在春秋时期为何种职业、从事哪些活动,无从得知一个术士、一个巫,亦或是一个教授礼乐的先生如何能产生后来系统的儒家思想,我们也无法从中了解一种思想发生的历史。因此,字源学与思想史的方法本就是两种方法,二者的研究方法侧重是各不相同的,不能因之否定字源学的研究成果。字源学的成果对思想史的研究可以提供帮助,但若是想通过字源学的结论来解决一个思想史方面的问题,自然是行不通的。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挖掘“儒家”作为一种思想的起源,便是此书的立意所在。(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