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孔子的乐学弘道学习观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刘萌 王琇清

儒家文化既是一门修身立德之学,又是一门治学求道之学。孔子更是视学习为“修己安人”之根本,并形成了“乐学弘道”的学习观。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始终秉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好学、乐学之学习态度,坚守求道、弘道的学习目标,最终达到了知行合一、成人成己的理想学习境界。可以说,孔子的一生始于学,成于学,终于学。学习改变了孔子的命运,使其“超凡入圣”,成为“内圣外王”的典范。孔子丰富的学习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孔子认为学习要秉持乐学情感,注重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乐学不仅被莘莘学子奉为治学圭臬,更是孔子所推崇的最佳学习境界。《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十分注重内心的愉悦感,并且将学习本身看作是一件快乐无比之事,认为经常温习所学知识能让学习者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孔子还进一步阐释了学习的三个不同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知’‘好’‘乐’是循序渐进的三种学习境界,而‘乐’是内在的心灵愉悦和满足,是实行‘仁’的最高境界”(王曰美:《中国儒学与韩国社会》,学习出版社2019年,第173页),亦是学习的至高品质,是治学中寻求的最佳状态,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才会学有所得。在叶公询问子路“孔子的为人”时,子路没有回答,之后告知孔子,孔子认为可以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朱熹对这句话的阐释极为精准细腻:“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94页)孔子一生确实做到了勤奋好学,且乐在其中,以至于将烦恼忧愁抛于云霄之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且在学习中注重内心情感的快乐体验,将全身心的学习与快乐情感愉悦地融合为一体,进而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获得精神的富足。而乐学的前提则是勤奋好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等等,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刻苦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在学习天赋方面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到了勤学、好学、乐学,才有了博学多识之美誉。在齐国学习乐的时候,沉浸于乐学中的孔子更是“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孔子对学习的痴迷状态。晚年的孔子依然执着于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正是因为始终秉持好学的精神,注重乐学的情感,才成就了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至圣之道。

其次,学习要坚守“道”、志于“道”,致力于达“道”和弘“道”。孔子认为乐学、善学,终其一生,是对“道”这一正确学习方向的执着追求。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亦是致力于求道的过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君子的好学,不仅体现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上,更表现为对正确方向和目标的坚守。真正的君子不仅不在意锦衣玉食的物质享受,而且行事灵敏果断,言语谨严审慎,坚定正确的信念,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孔子在这里意在强调对“道”的执着追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学习的过程也是追求真理、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和信念的过程。在学习中,只有内心坚守正确的方向,秉持仁义道德,立志于对“道”的追寻,才会最终学有所成,收获精神的富足。身处诸侯争霸,政治权威失灵;战争频繁,社会秩序紊乱;礼崩乐坏,文化传承断裂的乱世春秋,“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因而孔子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喟叹。正是因为“道”的珍贵和难得,孔子才特别强调学习以“闻道”,认为“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只有内心坚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加之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才有可能“闻道”。闻道之后就应努力“达道”“弘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孔子通过对比两种道德修养的境界,阐释了自主、自觉修养道德的难能可贵之处。在孔子看来,见到善行努力追寻,见到不善之举远远避开,这是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境界,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则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做到。因此,学习是追寻“达道”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学习中坚守正确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己、充盈内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道”以“达道”,才能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只有始终自觉地将“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才会最终实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的理想学习境界。

最后,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将学习运用践行于现实生活中。孔子不仅强调好学、乐学以丰富学识,充盈精神世界,而且还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言”是“知”的一部分,言行统一即是要求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最初目的和最终归宿,只有做到知中彰显行,行中体现知,心怀正确的“知”,践行实际的“知”,才会达到实践观的理想学习境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要内显于“忠”“信”的个人道德修养中,还要外化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行”上,因而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即孔子认为,如若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处理政务和出使外交上,则不能称得上真正的学习,只有做到致力于笃行,在实践中检验所学,运用所学,学以致用,知行统一,才是真正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是一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的内在修己之功夫,更是一门“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己欲立则立人 ,己欲达则达人”(《论语·雍也》)的外在修养之事功。诚如朱熹所言:“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89页)学习不仅是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的内在修养过程,更是推己及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外在超越之实践;不仅是使自己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成己”之学,更是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博施济众”之仁德,造福于人民的“成人”之学。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孔子学习观中对好学、乐学情感体验的重视;对求道、弘道正确学习方向的遵循;对知行合一、修己安人生活学习的践行,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孔子的乐学弘道思想,以期为当下素质教育的加强、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刘萌 王琇清)

作者简介:

1.刘萌(1996-),女,山西临汾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儒家文化研究方向。王琇清(1999-),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儒家文化研究方向。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