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孔子文化》第17期
作者:苏明明
一日闲暇,收拾书桌,看到自己数月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那篇承载了我曾经少年梦的文章,是从一把剃须刀开始的。
一天清晨,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声音把耳朵叫醒,为何会出现收割机?睁开朦胧的睡眼才知道是舍友在刮胡子,20几岁的年纪,为何听上去满是沧桑?此刻我突然想起那支烟斗牌的剃须刀在衣柜里睡了好久,不知道还能不能用。
岁月随着剃须刀滑落的一茬又一茬的胡须悄然而逝。还记得是两年前在家乡的高中复读,为了能自由一点,与同学在外面租了房子。每次出门总会看到那位老人一直坐在路边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他胡须很长,很久没有剃过,满脸的皱纹也被胡须遮盖了,看上去像极了达•芬奇。后来才知道他是一名”释者”,我不喜欢叫他乞丐,尽管还是有人叫他”要饭的”。路过,看看,施舍,给予便是我常做的……
流水带着光阴一路狂奔,眼看马上要到毕业的时刻,我把买酸饮的钱节有省下来,买了一个烟斗牌子的剃须刀,当我亲手递给他的时候,他总是推脱,慌张的神情让我觉得有些难为情,我似乎没有再劝下去的勇气。我说:”这是我攒钱给你买的,你就收下吧。”他说:”我可以用一次。”我莫名的迟钝了一下,接着递给他。散落在地上的胡须像是几个世纪的故事,没有头绪,不知道从哪一绺说起,很想知道,但又无从问起。等老人剃完胡须,虽然精神了很多,但是皱纹却如瞬间般爬满了他的脸颊。因为没有镜子,所以刮得不干净,我想让老人再刮一遍,但他还是拒绝了,他把剃须刀递给我的时候说:“感谢啊,你拿回去再用吧。”我想这辈子可能也不会用它了。
就这样我离开了那个曾经给我留下独特记忆的小县城。等到国庆再回到那个地方,却再也寻不到他的身影。也许他去了一个没有风雨的地方,也许有人管他,他有了自己的房子跟土地。
时光总是让人来不及去想象昨天的故事到底有没有结局,今天便急匆匆地赶着过来讲述它的故事,不知道是欢喜还是悲伤。欢喜的是我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可悲的是我又遇见了另一个”他”(大家可能并不陌生,校园北门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他还是一个孤独者,无依无靠,只是胡须比那位老人短了许多,今天提起来也许太熟悉了,没有人愿意听,更没有人愿意打听他的下落。
当家庭富裕的舍友将20元放在他的饭缸里时,我总是有些难过,说实话,我也想给,但每一次总是心有余力不足。有时候想我是不是可以再把那个剃须刀送给他,庆幸的是我没有,我想等他下次出现我肯定会送他一个”烟斗”,不过,那肯定是新的。
现在拿起那个剃须刀,总会有这样的场景浮现:他笑着对我说:”我前天刚刚买了剃须刀,我们还有自己的房子和家,那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不再叫我们乞丐了,呵呵……”
我知道”烟斗”的梦想不伟大,但从不渺小。
看完自己的这篇文章,我沉思良久,为什么读及到“中国梦”这个话题时,很多人脑海里闪现的只是国家经济的发展,GDP的增加,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否有人愿意静下心来阅读我们的世界,净化自己的灵魂?
中国有着十几亿的人口,如果每人一个梦想也就有着十几亿个梦想。每个梦想都难能可贵,然而,每个梦想的实现却又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作为学生,心灵可能相对单纯一些,但这个梦想——消除乞丐,却并不简单。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背后,城市和社会问题也日渐暴露,乞丐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白天流浪闹市街巷,夜晚露宿街头。在他们混乱的群体结构中,有残疾人,有妇女,有儿童,有精神正常者,也有不正常者。然而,这其中却还有一群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人也来充当乞丐,这就是人们所谓的”职业乞丐”,他们经常组织偷窃、抢劫、强奸等恶性事件,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真乞丐却常常遭到路人的漠视与冷眼。
有人认为他们这群人带来了社会治安问题,破坏了环境,影响了市容;有人说乞丐同我们一样也在为生活奔波,只不过他们比我们活得更简单罢了,所以,他们认为对身边的乞丐不必关心;有人认为,乞丐是城市的附属品,它会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而不断膨胀,随着城市的萎缩而销声匿迹;也有人说对待乞丐既不需要同情,也不必心存偏见与歧视,平常心足矣……
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善”的本性。正如孟子所言:”其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种”善质”或”善”的本性就是尧舜与凡人之所以为同类的”不忍人之心”。正是这种”不忍人之心”,这种被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的,凡是人都一定有的共同的东西——道德意识,才经常支配着人的行为。
因此,那些”乞讨”发财的乞丐应该放弃自己的懒惰,做一个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存的人,带着一份责任重建自己的心灵和生活,不要等到法律这条准绳触碰到自身的时候再去讲道德仁义,生活在法治社会的我们请自律!
孟子首先提出一切人,无论是圣人,凡人,还是恶人都属于同类,同类就有相同之性。人们一切向好的心理都是性善的内容,但最主要是所谓的”四端”——侧隐之心、差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仁、义、礼、智。
为什么将”仁”放置首位?因为”仁”便是人之本心。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冷漠与无视。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更不应该是旁观者,因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首先是人,有相同的人之性。为什么我们会对一只宠物的死去产生恻隐之心?因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对于有生命的同类我们更是应该有的。在此我想说的是不要再向大家宣扬或者标榜对待乞丐仅仅保持一颗平常心,更甚歧视他们。而是要把这种”恻隐之心”上升为”礼”、”智”,通过道德意识的外现,依靠自己的道德判断力支配自己的行为,不要人云亦云。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多一些关心,哪怕只是一个温暖鼓励的眼神,因为我仍相信”人性本善”。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我们最不应该改变的是那颗追求”善”的心。
回到现实中,”乞丐”的消除仍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这所有的前提是拥有一颗”善心”。只有这样,政府在乞丐管理上,才能真正做到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跨越。因为政府管理应该引人更多地人性化措施,也只有这样《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教助管理办法》才能不断完善,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有人说,乞丐问题的出现在于城乡出现的严重的贫富差距。然而,这种贫富差距的根源,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首先在于体制上,再深刻的就在于人性了。人们只重视了”先富”却没做到”先富带动后富”。人们都口口声声宣扬精神文明建设,却始终没有做到细致入微。“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怕不贯彻,最怕的是只贯彻于表层,因而大多数人始终没有深切体会……总之,人们越来越会“明哲保身”。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上的无敌,更是人心净化到”至善”的无敌,对自己是这样,对别人亦是如此。
梦之善,是向善之梦的开始。心向善,梦向善,一切梦,终实现。难道不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