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孔子文化》第13期
作者:黄怀信
(续上文)
二、“仁”
“仁”是文、武、周公以来就提倡的一种道德概念,孔子把它提得更响,看得更重。比如他认为人要有仁德,要做仁者,要行仁,要有仁的名声。《论语)中“仁”的概念出现频率最高,所以一般认为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则迄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冯友兰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冯友兰《对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这种认识,实际上子思已有。)可见只是把“仁”区分为两类,没有实质内容。
杨荣国认为,“仁包摄孝与忠、恕”。包摄了礼、包摄了智、包摄了勇、恭、宽、信、敏、惠。(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五章•第三节》)相对比较具体,但范围依然很大,几乎相当于“诸德”。
李泽厚认为,“孔子的仁学……由四个方面或因素组成……分别是(一)血缘基础,(二)心理原则,(三)人道主义,(四)个体人格”。并且认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孔子再评价•仁的结构》)理论性虽然很强,但也没有实质内容。
更多的人则是沿用朱熹“人之所以为人之理”的说法,认为“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匡亚明《孔子评传》,就持这种观点。还有很多。
之所以有这些不同认识,原因一是被《论语》版本误字所惑,二是误解了《论语》原文,三是把孔子“仁”与思孟讲人性之“仁”相混淆。事实上从版本文字而言,今传本《论语》有“仁”之五十余章中,九章文字有误。比如《学而》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人)之本欤”、《里仁》篇“观过,斯知仁(人)矣”、《微子》首“殷有三仁(人)焉”,其中的“仁”皆为“人”字之误;《子路》篇“樊迟向仁”,“仁”是“行”字之误;《子张》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当为“知”字之误等等。(详参《论语新校释》)而这些材料,以往正是被作为界定孔子“仁”学的重要依据。所以,“仁”的内涵就必不能如旧所说。
排除误字,《论语》中的“仁”,从词义上实际可以分为四类:
一、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等等;
二、指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如“里(邻)仁为美”(《里仁》),“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等等;
三、指行仁、做仁事。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等等;
四、指“仁”的名声,即被人誉为仁。如仲弓向“仁”(《颜渊》)、司马牛向“仁”(《颜渊》)等。 那么孔子所讲“仁”的本质涵义究竟是什么?《颜渊》篇载:樊迟向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自己对其仁学的明确定义。“爱人”是什么?以往有观点认为,“爱人”意味着把他人当人来爱,体现人本思想。可见是把“人”理解成了物种上的人,即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人。显然,这是受《乡党》篇“伤人乎?不向马”文句的影响,而不知两者根本没有关系。事实上,这里的“爱”就是关爱;“人”是“人、己”之“人”,指他人;“爱人”,就是关爱他人。那么作为一种品行,“仁”就是关爱他人的品行;作为一种思想,“仁“就是关爱他人的思想。有仁德,就是有关爱他人之心或思想,简单地说,就是有爱心;不仁,就是无关爱他人之心或思想,简单地说,就是无爱心。如果用这种定义去解释《论语》中代表仁德的“仁”,无有不合。比如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秦伯》),是因为笃于亲本身就是爱人。那么上行下效,君子笃于其亲,则民必能产生爱人之心。可见此“仁”就是爱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就是因为不仁者无关爱他人之心。《宪问》篇原宪向“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是孔子不以“克、伐、怨、欲不行焉”为仁。所谓“克、伐、怨、欲不行焉”,就是欺人、杀人、怨人、贪欲等行为不在他身上出现。不欺人不杀人、不怨人、不贪欲,虽皆无伤于人,但无疑不属于关爱人,所以不为仁。《阳货》篇记子张向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行”五者于天下之所以为仁,因为“行”五者天下,天下人必得其惠爱。可见也是爱人之义。当然,身份地位不同,所关爱的对象必然有异。君主或当政者,所关爱的对象就是臣民百姓,因而,关爱臣民百姓亦得为仁。《宪问》篇记子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认为管仲是最大的仁。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之所以为最大的仁,因为不以兵车,使多国百姓皆免受了战争之苦,说明他心中的大仁是为人民谋福祉,为天下谋太平,核心还是爱人。由此可见,“仁”作为一种品行,其实质内涵就是“爱人”即关爱他人。
那么何为“仁者”?根据以上对“仁”的理解,“仁者”就应是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或者心里装着他人,能够关爱他人、做过关爱他人之事的人。简单地说,仁者就是有爱心而且愿意献爱心之人。照此理解衡量《论语》中指仁者各章之“仁”,也无有不合:“里(邻)仁”之所以为美,因为以仁者为邻可以得其关爱:“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正是为他人着想,关爱他人的两种表现。仁者之所以“乐山”(《雍也》),因为山出万材,为人所用,有惠人之德。仁者之所以“不忧”(《子罕》),因为仁者爱他人而无私心。可见“仁者”之“仁”,亦无他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