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

装池万卷字画,体悟墨韵人生——非遗传承人孔秀丽的装裱人生

作者:陶玉颖

装裱是装饰书画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和裱面”,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自小受孔孟儒家文化滋养的孔秀丽女士在研学时接触到装裱工艺,并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开始了她的装裱人生。对装裱文化的喜爱,支撑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实践、探索这门艺术。

一幅完整的书画作品,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中国书画大多创作在容易揉皱的宣纸上和绢类物品上,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孔秀丽女士沉迷于这项技艺的魅力,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是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加之孔秀丽女士对手里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熟稔,成为她坚持钻研装裱工艺的动力。孔秀丽女士说:“既然这门手艺在我手里,我就要考虑怎样即能维持生活,又能发扬我们传统的孔府装裱工艺,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现在,孔秀丽女士的装裱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到达一种凡是过手的画,都能灵活调动经验选择最适合书面的装裱方式。这对书画是一种尊重,也是对手艺的一种自信。

“三分画,七分裱”,装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画作品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在当代,机器化装裱成为大潮流,但孔秀丽女士坚持手工装裱书画。相比机器的高效率,手工装裱就显得耗时耗力。但是手工装裱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对书画配适具有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手掌传递给书画的力量是机器装裱不能比拟的。选择什么样的颜色,使用什么样的装裱风格,通过装池人的手掌传递给书画,使书画更具有文化韵味。因此,孔秀丽女士的作品总透露着一股悠久的历史气息和深厚的文化沉淀。

不满足于装裱名家作品,孔秀丽女士还学习了新型的装裱工艺,学习书法和绘画,自己绘制作品,自己装裱。为了让孔府装池工艺传承下去,孔秀丽女士还开展了装裱公益课、工艺班,免费的书法、绘画工艺班,这更有利于装池名家之间的交流。这都是在默默进行的,就像孔秀丽女士清淡如水的性格。她也因此收获了众多弟子。

随着眼界和知识的增长,孔秀丽女士开始接触书画修复。孔秀丽女士说,书画修复,要准确明白书画的材质、描画的内容等才能做到心有成竹,才能有自信修复文物和书画。同时还要有大量的硬知识储备,只有对修复文物知识丰厚才能做到在修复文物时不出纰漏,用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绘画功底来体面的呈现出文物的“美”。这是因为这样的精益求精,至今为止,孔秀丽女士修复了现存大量珍藏古旧名画展品、孔府字画等。

孔女士认为,每一副作品,都是孤品,要根据需要装裱的文字绘画作品,来选择合适的装裱样式。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得,孔秀丽女士细细装裱每一副字画,就像在细细装点自己的人生。从坚毅但单调的书法绘画作品,加持了华丽、雍容的绢,慢慢蜕变,变成惊艳众人的绝美字画。怀着对装裱工艺的热爱与坚持,弘扬了孔府装池技艺。满门弟子也为当今社会增添了文化底蕴,为传统文物和文化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孔秀丽女士和她的作品如一株幽兰,幽香清逸不甘寂寞,在时代中幽幽吐芳。


人物简介:

孔秀丽,女,汉族,生于1980年7月3日,山东省济宁曲阜人,书画装裱师,非遗名师。孔子第七十五代传人,孔府字画装裱非遗技艺传承人,传统字画修复工艺师。数十年间,孔秀丽女士修复了众多古旧名画展品,装裱了大量书画名家作品,为文物修复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