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开封•韩鹏
中国历史学家确定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850—1600年的250年之间。而确定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历史文化依据,主要是出土于晋代汲郡(今河南卫辉)魏王墓,即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编撰的《竹书纪年》中的有关记载。
但是,根据战国大梁《竹书纪年》记载可知,公元前1850—1600年250年间的夏都,只有三处:
一是夏杼六世王都老丘,今开封杜良东北刘京一带;
二是夏厪王都西河,今河南汤阴菜园镇南一带;
三是夏桀王都斟灌、鸣条,今封丘县黄陵岗镇、李庄乡灌(贯)台一带。夏桀与商汤决战的“鸣条之战”的“鸣条”,在黄河下游、东夷人舜帝下葬之地,而不是西戎人居住黄河中游之地。史典记载表明,帝喾、商契、商汤建都的古莘国,夏杼王都老丘,均在黄河下游的鸣条周边地区。
可见,公元前1850—1600年的250年间,根本没有夏朝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建立夏都的地理和空间。说明若按照魏国大梁《竹书纪年》为依据来作判断依据,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是不可能存在的。反倒在黄河下游的战国魏国《竹书纪年》编撰之地的开封古大梁,更加具有和符合历史地理依据。
尤其值得一提地是,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制作的《夏朝都邑分布表》中,把本在黄河下游的夏杼王都之后的五世夏王王都老丘、夏厪王都之后四世夏王王都西河、夏桀居住的王都斟灌、鸣条,有意作了模糊性处理,篡改为“不明”、或在“巩义”“偃师”,或迁回“豫西”等等,具有明显隐瞒、误导,或弄虚作假成分。
这种行为和做派,与国家级夏文化博物馆的身份极不相符,与历史文化研究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也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毫无共同之处。
它暴露中国历史文化在考古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和重大作假成分,对于坚守中国文化初心,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极大负面宣传和消极引导作用,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予以纠正。
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临终前告诫后人:我们一定要关注《周易》,这将使中国熠熠生辉!
可惜,后人没有将周易运用于华夏文明发源的研究方面,无法阐发清楚熠熠生辉的华夏文明与周易哲学的关系,令人遗憾不已。
中国考古学家李伯谦,为中国华夏文明探源、登封阳城天地之中、偃师二里头夏都、巩义河洛古国、山西神木石卯尧舜禹文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可惜,考古工作不大关注周易、哲学与华夏文明发源之间的关系,虽然几十年来为黄河中游的河洛文化、尧舜禹文化四处呐喊,大胆认定,却无法用上古时期中国的河洛、历法等华夏原始文化,论证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思想理论和创世地理的依据问题,也令人遗憾不已。
包括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在内,黄河中游华夏文明探源考古、研究,缺失华夏民族创世的思想方法和历法文化作指导,是其存在的最大的软肋和硬伤。中国历史学家们,从登封夏都阳城、偃师二里头夏都定位,到山西夏县禹王城、山西陶寺尧都、陕西神木石卯夏都等认定,无不背离了华夏民族原始文化,即伏羲先天八卦、河图洛书和历法文化的本质内涵,背离了华夏民族太极、一元、一中文化的根本属性。
因此,运用中国原始文化易经,即太极八卦、河图洛书文化,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历法规律和定位,来指导河洛文化、尧舜禹文化的考古工作,才是探索华夏文明发源地的必由之路。不然,华夏文明探源仍然会陷入既无哲学思想指导,也无地理历法支撑的盲目猜测之中,一个个所谓的探源结果,也必定继续经不起历史发展的检验。
因此,我们再次重申:华夏文明的原始发源地,在自然黄河下游首端的河济地区,而不在人文黄河中游的河洛地区。
以上文章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国学百科网意见,仅供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