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考源(四)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方铭

(接上文)

《周易》乾卦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文言》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乾卦初九爻辞说“乾龙勿用”,君子生不逢时,只能隐居于深池。当天下文明的时候,君子就可以现身了。这说明文明之世是选贤举能、人尽其才的时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文明应该营造的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人文环境。《乾文言》说:“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这说明领导人对文明承担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鲍照《河清颂》说:“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此处大人,即指圣人,只有圣人在位,世界才有文明。

西汉焦延寿《易林》有“文明之世,销锋铸铺”之言,指的是文明之世是和平之世,是没有战争和不需要暴力的时代。五代画僧贯休《寄怀楚和尚诗》有“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的句子,是说文明之世政治昌明,人人各得其所,有德行的人不需要去拯救社会,可以逍遥自由,从其所好。梁启超《变法通议•排外平议》说:“文明之世,以道理为势力;野蛮之世,以势力为道理。”林纾《鬼山狼侠传原序》说:“叱咤之间,伏尸十万,厥状亦云烈矣,乃以野蛮故,不能发现于文明之世界。以文明人固无此蛮想。”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说:“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这些论述,都表明文明是理性和人道,是应该和暴力、暴掠、杀戮相隔绝的。

《周易》明夷卦的卦象为下离上坤,离为火,坤为地,明入地中,卦辞为“利艰贞”,是说君子处艰难之世,《象传》解释说:“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这是说商纣王时期周文王和箕子都能在难面前保持善道,无论是柔顺还是晦明,都体现了对文明的坚守。

《论语•泰伯》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股。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国文正不因自己的势力大,而不顾生灵涂炎,挑起对股商的战争。《史记•周本纪》载商纣王因西伯积善累德,担心西伯篡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等求有莘氏美女及奇珍玩好,纣王大悦,赦西伯,赐之弓矢斧绒,使西伯得征伐。西伯献洛西之地,以请过去炮格之刑。西伯行善,诸侯有矛盾都找西伯裁决,而周人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不相争。

《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遂去。比干强谏,纣以圣人有七心,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论语•微子》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武王灭商,封箕子于朝鲜。《汉书•地理志下》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貉、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箕子治朝鲜,给朝鲜人民带去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也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生动事例。朝鲜人民不盗、不淫辟,是因为他们明白礼义廉耻的道理。《管子•牧民》说:“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在则邪事不生。”箕子文明,而南封王不知道礼义廉耻,反文明,其亡国身殒,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人类文明在形式上虽有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却具有共性。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也被认为是人要历史上没有断绝过的文明,中华文明从形成之始就表现出了符合人类发展方向的越信权宿城价做,此相以共当大的生命力,影响了亚州和世界。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人的政权常被颠覆,汉族人也常遭受民族压迫之苦,但以汉族人为主体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反抗压迫、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在中华文明史上,孔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位圣人,《孟子•公孙丑上》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说:“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也。”《史记•孔子世家》载大史公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就在于他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孟子•万章下》说: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抉剔精粕,发挥菁华,集中华文明之大成,同时,又指明了中华文明前进的路径。《礼记•中庸》说:“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白配天。”孔子奠定了强调仁爱、善良、和平、公平、正义的文明价值追求,更是中国人的人格典范。《礼记•文王世子》说:“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后世独裁者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无论是否出于真心,却都客观上承认了孔子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事实。

中国古代社会常以有道指文明。《南史•隐逸传》载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曰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曰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本为不孝之一,而陶渊明以自己不贤为借口,实际表达了晋非文明之世的认识。檀道济作为既得利益者,与陶渊明对晋的评价不同,但檀道济也承认文明之世就是有道的社会。孔子认为,大同正是“大道”的表现。《礼记•礼运》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焉,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鰥、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说:“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人相亲,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领导人不谋私利,无盗窃乱贼,世界大同,这是中华文明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古代人的中国梦。相传为唐人李淳风、袁天罡所著《推背图》,也是以 “无城无府,无尔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

人类历史是文明的历史,这就意味着人类处在不断地追求文明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文明的起点,我们也没有办法确定文明的终点,文明永远没有止境。《管子•牧民》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没有物质文明,也就难有精神文明。《荀子•富国说:“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国家富裕,而人民贫弱,国家虽有物质财富,不能谓之文明。顺乎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建立文明社会的关键点所在。《尚书•大禹谟》说:“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管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度,在进民心民恶优势,我快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恋灭绝,我生育之。……刑不足以畏其意,杀戴不足以服其心。”不与人民为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文明社会永远不能背离的规则。(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