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考源(八)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方铭

(接上文)

《论语•季氏》载,鲁国执政卿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孔子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对季孙氏的真实意图了如指掌,费是季孙氏的食邑,季孙氏意欲消灭费,目的就是为了扩张领土,谋取自己家族的利益。孔子在与学生冉有、子路的对话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均平”主张,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的论述既关注了经济权利,也包含了政治权利,而且是与他的“大同”政治思想一脉相承的。《孟子•梁惠王下》载,孟子说齐宣王,有听音乐“与民同乐”,田猎“与民同之”的观念,也是基于人民与君主有平等的权利,君主才能得到人民拥戴。

追求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的平等,是中国古代先贤所积极追寻的目标,也是古代革命者反抗暴政的动力。《法言•君子》载有人问扬雄“齐死生,同贫富,等贵贱”的问题,扬雄回答说:“作此者,其有惧乎?信死生齐,贫富同,贵贱等,则吾以圣人为器器。”扬雄之意,提出此观点的人,是因为恐惧天下的堕落。如果真能实现生死、贫贱、富贵的平等,圣人就不需要教化百姓了。《皇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革命口号。《续资治通鉴》载南宋钟相有“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等贵贱,均贫富”,与孔子的主张并无二致。

中国早期思想家在论述均平思想时,都着眼于从“天道”中寻找建立“平等”观念的理论必然性。《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又说:“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老子认为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因此,人类应该摒弃“损不足”以“本有余”的恶习,而应遵从天道的平等理念。《文子•符言》引老子之言说:“天道无亲,唯德是与。”《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竞存,不为架亡。”又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说苑•敬慎》《孔子家语•观周》记孔子之周,见太庙金人背铭文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说苑•谈从》说:“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无亲”“天地无亲”“天行有常”“天道有常”表达的就是天道的“平等”原则。《庄子•德充符》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关尹子•三极》说:“天无不覆,有生有杀,而天无爱恶。日无不照,有妍有丑,而日无厚薄。”“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日无不照”,也表述的是平等的观念。

孔子既注重终极的“平等”,同时又把“平等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礼记•礼运》指出“礼”产生于小康社会,其本质特征是为了维护“大人世及”的秩序的,因此是反“大同”的。但是,要从“礼崩乐坏”的乱世走向“大同”,必须经过‘德治” 此过程, 而在德治的社会中,分别亲疏贵贱的礼又是实现“大同”的必然路径。《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礼记•祭统》说:“长幼有序。”恢复周礼,目的并不是为了反“平等”,而是为了通过承认差别,实现“平等”的动态平衡。《礼记•乐记》说:“乐合同,礼别异。”因此,孔子在强调礼的同时,一定要把乐和礼联系在一起,并要求礼乐必须受“仁的制约。《论语•泰伯》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八佾》载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只强调礼的差别而不把“合同”看作终点,如果礼乐之中不能体现“仁”的核心价值,也就“异化”了。

《论语•颜渊》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子路》载子路问政,孔子说:“先之,劳之。”又回答子路为政当以“正名”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物不中;罚不中,肉民无所错手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各人格守自己的角色本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君仁臣忠,父感子孝,也就是“正名”,名实相副。而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应该率先垂范,关心处于得势地位的人。《论语•颜洲》中孔子教育鲁国执政卿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敦敢不正?”“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子路》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孔子的观念中,等级贵贱不是谋取利益分享的份额,而是责任与义务的担当,所以,等级费贱的设立就不是为了不平等,而是为了实现平等。

《礼记•礼运》所载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最根本和最彻底的平等观。平等是为了保证弱势群体有尊严地生存,使贤能的人有机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要实现这样的“平等”目标,就需要承认差别,要通过礼乐制度建设,扶弱济困,防止淫辟、争斗、遗弃以及暴君巧取豪夺的行恶。《礼记•经解》载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说:“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准南子•览冥》说:“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天,岁时教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限。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仇争之心。”

平等既是近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价值追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坚持并最大限度地实现“等贵贱,均贫畲的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必须,也是检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