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方铭
(接上文)
七、公正释义
公正即公平、正直。公正包含有平等之义,并以平等为理论前提。也就是说,没有平等观念的建立,就不可能有公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与“公正”分列,即表明“正”必须以“平等”为前提,也表明“公正”所表达的意义重点并不在“平等”。
《说文解字•八部》说:“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厶即私。《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公即公平,即无私。又《说文解字•正部》说:“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注曰:“守一以止也。”《说文解字•是部》曰:“是,直也。从日、正。”《说文解字•乚部》曰:“直,正见也。从儿从十从目。”徐锴注曰:“乚,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正即正直,正义。公正就是“背私”和“正直”。《春秋元命苞》说:“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韩非子•解老》说:“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
公正观念的建立,源于“天下为公”的理念,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私产。《礼记•礼运》中孔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论述,即天下有“大道”则为公,无“大道”则为家。《慎子•威德》说,“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说苑•至公》说:“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此处所谓“官”即“公”。《荀子•大略》云:“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故我之出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朱子语类•历代二》评价汉高祖时赐姓刘氏的制度时认为“但一有同姓异姓之私,则非以天下为公之意。今观所谓‘刘氏冠’‘非刘氏不王’,往往皆此一私意。使天下后世有亲疏之间,而相戕相党,皆由此起”。即社会混乱的根源都是源于后代背弃天下为公的理念,而推行天下为家的制度。
孔子把公正与天赋平等联系在一起,并盛赞三代领导人以“三无私”领导天下。《礼记•孔子闲居》载,子夏问:“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说:“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问:“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回答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德也。”
中国古代人把社会公正看作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也积极倡导一心为公的立场。《尚书•周官》是周成王灭淮夷归丰后所作,其中载有周成王关于领导干部制定法律制度时要“以公灭私”的谈话。周成王说:“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领导人不能从自身或者自己的集团利益出发设计政策或者制度,而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为民,人民才能信服。《吕氏春秋•序意》曰:“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高诱注说:“公,正也。”领导人不自私,不从自身利益看世界,不只听从符合自己利益的意见,不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才能避免灾难。而心术在公,就是把持公正底线,也就是坚持了正义。
《荀子•修身》说:“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慎子•威德》说:“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只有在制度设计上立公去私,才能保证有体现公正原则的善法,进而保证社会的公正。
《吕氏春秋•去私》有“至公”和“公”的区分,“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时祁黄羊外举不避谁,内举不避子,孔子赞扬说: “钜子可谓公羊矣。”墨子弟于钜子服䵍居秦,其独子杀人,腹䵍坚持行墨者之法,杀其子,“钜子可谓公矣”。“至公”与《礼记•大学》所云“至善”,《论语•八佾》所云“尽善”,告体现的是天下为家的原则。祁黄羊之“公”体现的是任人唯贤,腹解之“公”体现的是法律面前人平等,不向私枉法,徇私舞弊。《新序•节士》载楚昭王时法官石奢“公正而好义”,其父杀人,以“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非廉也”,遂自杀而死。石奢可以看作兼顾人伦与社会责任的典范。
孔子及原始儒家以天下为公,因此是“至公”“至德”“至仁”“至义”“至善”,体现了公正的最高典范。《礼记•礼器》说:“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说:“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孝,仁之冕也;禅,义之至也。”《尚书•洪范》载箕子以九畴说武王,有“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陂、无偏无党即公正。《说苑•至公》说:“《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
任人唯贤,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证,因此,古往今来,凡是公正的社会,都能在尊贤用贤上下功夫。《论语•为政》载,鲁哀公问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载孔子回答“爱人”和“知人”时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爱人即爱仁人,知人即洞悉人之贤愚。选用正直之人,则天下人争为善人;选用恶人,则天下人争为恶人。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即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尊敬有智慧的人,而反对愚妄之人。《墨子•尚贤上》说:“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吕氏春秋•下贤》说帝尧北面求教布衣善绻:“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唐尧求教于布衣,正是体现了大同时代领导人所具有的高尚胸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