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中华吟诵与国学传承(一)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刘勇刚

[摘要]吟诵是一种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的读书法,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吟诵自由、即兴,重在因声求气,涵咏入境,亲切地体会作品而没有乐谱的限制。吟诵的规律大抵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方言不同,文体相异,吟诵的调式亦各具形态。吟诵注重从声音证入,乃创作与鉴赏古典诗文的不二法门,又系国学教育、文学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吟诵源于我国诗乐一体的传统,吟诵声腔的形成与东晋南朝以来的佛经转读有关,主要得力于有清一代桐城派古文家的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渐趋式微。唐文治与赵元任是近现代吟诵的先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吟诵重振,渐呈中兴之象。吟诵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小众文化,品位高雅,在当下多元艺术门类中有其存在的空间。

[关键词]读书法、因声求气、诗乐一体、国学传承、小众文化

吟诵是古人口耳相传的读书法,堪称美读,是一门高雅的口头表现艺术。但是在现代朗诵与流行歌曲盛极一时的今天,吟诵几乎沦为绝响,抢救、采录、传承吟诵实属当务之急。原生态的吟诵本无乐谱,表现形式上自由、即兴,却自有其特点与规律,并非任情而发,信口而歌。吟诵是文学创作、鉴赏和传播的方式,又承载着国学经典,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吟诵之声即天地之元声,它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绝不能任其汨没而不能自振。重振吟诵既不宜走士大夫式的阳春白雪的路径,也不宜趋附流行文化,吟诵在当下的文化生态下有其自身的定位和存在的空间。

一、中华吟诵有其特点与规律

什么是吟诵呢?吟诵是一种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的读书法,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从音乐的原理说,“吟”是用一个长音或是数个音连级成的拖腔”长言咏叹,节奏较舒缓;“诵”是用一二个短音急读,节奏较快,不拖腔。平声字多吟,仄声字多诵。“吟”与“诵”交错在一起,相间而行,宽紧相济,相反相成,是吟诵在音乐节奏方面总体上的情形。

古人读书有吟有诵,或既诵且吟,“吟诵”二字连缀则出现于中古。如《晋书•儒林传•徐苗》:由少家贫,昼执锄耒,夜则吟诵。”《隋书薛道衡传》:“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古汉语多单音字,单音字有各自独立的意义。诵、歌、吟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任二北先生《唐声诗》一书对此有精到的辨析:“惟‘诵’之声无正调,为朗读,为时言;歌之声有定调,为音曲,为永言。诵欲有所讽谏,故吐辞必近语言,以便当面晓悟;歌之用在感发,故衍声必符乐曲,以利远颺而激众。既不能指诵声为歌声,混诵诗为歌诗,即无从以‘诵诗’二字代’声诗’。”又云:“诗与文之明诵,在唐、宋均颇考究。善诵者可以发明诗文之精义,使人开悟,而得其余味;可以显示诗文中之结构、作用,使人得谋篇修辞之法。此种诵之音乐性比较最淡,固不如歌,且不如吟。”。照任先生看来,诵比较直白,声无定调,音乐性比较淡薄,感发的效果不如歌诗和吟诗。诵以声节之,注重语音的节奏,古今没有太多的变化,吟则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吟是古人独有的,以音乐的节奏为主,因此吟诵本质上偏重在吟。赵元任先生说:“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时或读单字时的语调。”(赵氏所说的“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只是对“吟诗吟文”的一个通俗的说法,并非严格地下定义。吟与唱歌不同,吟的弹性较大,行腔使调的长短高低曲直比较自由、即兴,而且没有和声效果。赵元任先生儿时受过旧式国学吟诵教育,后来长期研习西洋音乐,对吟与唱、诗与歌有非常知性的辨析。

中国的吟诵是大致根据字的声调来即兴的创一个曲调而不是严格的照着声调来产生出一个丝毫不变的曲调来”,“不消说吟之所以为吟,跟唱歌的不同,就是每次不一定完全一样吟法”网。“诗是诗,歌是歌,诗歌愈进步,它们就免不了愈有分化的趋势;太坏的诗,固然不能作顶好的歌,可是好歌未必是很好的诗,顶好的诗也未必容易唱成好歌。……可见读诗有读诗的味儿,唱歌有唱歌的味儿,而且不是能够同时并尝的,诗唱成歌就得牺牲掉它的一部分的本味,这是不得不承认的。所以唱歌的兴趣完全是另一种兴趣。

赵先生所说的“曲调”、“唱歌”是以西洋音乐的五线谱为参照系的,西洋音乐的谱曲可以不依字的声调,且请成曲就是固定的,唱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谱子唱,不能有出入。其实,中国古典音乐的工尺也相当严,并不输给西洋音乐。元人燕南芝庵《唱论》就指出:“(唱歌)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字真,句笃,依腔,贴调。”“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所谓一申骊珠也。”而中国的吟诵大致依招字的声调行腔使调,音值不固定,有其灵话性。吟诵与唱歌自有其分野。诗并不一定都要唱成歌,就如同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好歌与好诗的标准也不一样,吟诵有吟诵的妙处,唱歌有唱歌的妙处,各得其本味,各得其美感,实无优劣高下之分。

吟诵的规律大致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周平长仄短是汉语平声长仄声短的自然语音决定的,是吟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北语吟诵最重平声和去声。清人徐大椿《乐府传声》指出:“四声之中,平声最长,入声最短。盖平声之音,自缓、自舒、自周、自正、自和、自静,若上声必有挑起之象,去声必有转送之象,入声之派入三声,则各随所派成音。故唱平声,其尤重在出声之际,得舒缓周正和静之法,自与上去迥别,乃为平声之正音,则听者不论高低轻重,一聆而知其为平声之字矣。又云:“去声最有力,北音尚劲,去声真确,则曲声亦劲而有力,此最大关系也。”至于南方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语、湘语、赣语等)还保留着若干原生态的入声古音,吟诵时除了注意平声和去声,还得把入声字读出来。这一点下文有集中论述,这里暂不展开。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则关乎南方方言与北语(普通话)各自的声调系统,方言不同,音值亦不同。南方方言吟诵普遍采用平低仄高的调式,普通话吟诵则转用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系吟诵旋律形态之规律,平直即平声字用平直的音去吟,仄曲即大声字用变度音(曲折的音)去吟。此外,吟诵如唱法,还须讲究起调、断腔,理中轻重、徐疾等。起调之紧要在首字之蓄势,首字一开,通首皆活;断腔在于声音的转折,续中有断则神情方显;顿挫与驰骤相反相成,其要诀在化声音为形象,臻于胜境则形神毕出,宛然如在目前;轻重则是吐字飘逸、沉着之谓;徐疾则在行腔节度之一贯,字句之分明。(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