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王家安
针对目前联墨资料分散,大量珍费联墨作品无法存档而濒于毁灭的现实,笔者提出应尽快搜集、整理历代优秀联墨作品,并呼吁建成“联墨集成系统”,通过图书或数字化平台,健全高质量、便捷化、低成本的联墨图片资料库,以方便鉴赏和研究。而从振兴楹联文化的角度来:法整理并保存历代优秀联墨影像,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遗产抢救工程。
一、加强联墨整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让优秀联墨作品发挥应有价值
据考证,联墨真正出现应是明中叶以后,但清中叶以来,联墨才同创作一样日渐热捧。可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针对联墨系统的、权威的、优质的展示平台。
于是,许多优秀联墨,要么被束之高阁,深藏不露;要么历经磨难,香消玉殒。而人们平时能见到的,也是良莠不齐。一直以来,优秀联墨除了在固定场所(如风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供人观赏外,都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尤其是学术研究价值。除了少数能享受到优质资源的人外,大多有这方面需求和爱好的民众,现阶段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许有人会提到联墨图册,可由于印刷条件限制,中国历史上联墨图形影印到清末才出现。清末,商务印书馆等引进珂罗版印刷技术,出现了不少联墨书籍。对于学术研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在当时条件下,这些书籍能最大限度地为当朝优秀联墨“存照”,以使后来人再难以得见真迹的情况下,也能窥见当年联墨的一隅面目。但这些书籍,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印制少,普及面就不大;二是技术层面完全依托编者个人的审美情趣与编辑能力,并不能完整地体现时代特征及作品全貌,真正起到资料保存的目的。
近几十年,社会上也印制了不少联墨图册,依然存在上述两个缺陷。而且对古人联墨的整理,显得更为零散。除有专人就古代某位名家的联墨进行整理、出版外,一般许多名家联墨都分散在各种地方,如地方史志、影印图书、拍卖图册等。而这样分散的最大担忧,则是让许多优秀联墨无法传世。不可否认,目前民间收藏联墨真迹的数量并不亚于各专业机构,而好的作品收藏在个人手中,则会遇到各种意外让这些珍品随时面临“消失”的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它立照存档。此外,还有无数名胜景点等地悬挂的联墨更需立即存档,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景点联墨往往因各种不可抗的因素,被屡屡更替,最终除了有个别作品被细心人记录外,其余大多联墨莫都无从寻觅,使得楹联文化传承损失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二)尽快建立“联墨集成系统”
此前,也有人出版过不少‘楹联图志”,但面对从古至今成干上万的优秀联墨,也是杯水车薪,且根据作者偏好,立足点各有不同,选取的联墨也就干差万别。但他们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能否为古往今来的优秀联墨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图片档案,让这些作品,即便面对不可抗的条件(人为破坏、自然与战争灾害、材质脆化老化等),也能为后世留存一份影像,为全社会更大规模地鉴赏和研究提供便捷化、高质量、低成本的平台。
于是,笔者呼吁全国性的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尤其是中国检联学会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应尽快建立“联墨集成系统”,以避免上述几类问题发生,这也是当前为更好地展示联墨,最应被重视的项目之一。
所谓“联墨集成系统”,这个称谓可能并不完善,不过能概括出一个基本思路:构建一个关于古今优秀联墨的图书集成或是数字化平台,或是两者兼有。
图书集成,类似目前楹联文字方面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也许费事费力,不过可以选取各时代联墨的代表作进行集中收纳和展示,并将此看作促进楹联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如高宝庆先生所强调,“不能只注重楹联文学而忽视楹联书法,这包括编教材、写专著、出专集。就拿中国楹联学会统组织的《中国对联集成》来说,很多省市已出版了省卷,应该说联文集收集得很全面,但是对于历史上特别是名胜古迹遗留下的檻联书法珍品却是收集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
至于数字化平台,因为依托网络,相对图书集成更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容纳量会更大,图书须考虑成本,只能选取代表作,而数字化平台可以大规模存储,更能体现各个时代、各个作者联墨的整体概况;二是操作更可行,相比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建设更为便捷,相关组织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网站,建立一个联墨图片库和展示平台,我们可以设想,今后如果有这个平台,观赏者与研究者只需点击网页,便可搜寻到某个时期,或是某位名家的联墨图像,相比在某个地方办一两场专门的展览普及面会大出数倍;三是浏览更为便捷,当今社会已然是信息化时代,构建这个数字化集成系统,就像如今许多地方建立的网上图书馆、图片库一样,只要有需求,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所需的联墨作品。如现在已经运行的“东北文献图片库”、“民国南京图片画册”等,都能随时查找到第一手图片资料,十分有利于鉴赏和研究。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建立这个“联墨集成系统”,除 更好地为需求者提供可信度高的资料外,还是对自古至今联墨发展的一次总结,是对古往今来优秀联墨的档案保存。就像目前戏剧界开展的“音配像工程”,民间艺术界开展的“遗产抢救工程”,旨在让历代“光芒”能延续下去,尽管复杂、艰难,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知道,其默默付出的背后,是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责任担当。如同修史一样,为联墨立传,依然庄严神圣。
二、联墨整理与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结合目前图书馆等专业机构对图片资料的保存经验,笔者就联墨图片资料整理与开发的可行性方案略谈一些意见。
(一)联墨图片资料的价值
进行联墨图片资料整理,首先应认识到它的可观价值。联墨图片资料,具有直观、具体的性视觉形象特点,往往令一般文字资料难以表达; 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避免文字描述带有的主观偏见;具有对形象信息的囊活力,文字创作者对其所描述的事物可能会集中一点而不及其余,但图片却可把镜头囊括的全部信息固定在媒介上,留待后人从多种角度反复研究。
(二)如何搜集联墨图片资料
1.首先是对内挖掘整理。除独立收藏的联團书法作品外,许多联墨影像多是夹杂在各类清末以来的文献中,包括地方文献,中外文书刊和影集等。集成建立机构应发动内部力量,进行大范围搜集、整理工作。
2.其次是对外征集、采购。可以收购、交换的形式,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尤其通过专业机构获取大量联墨资料,或提供联墨原件进行拍照存档。
3.此外,要长时间有计划地主动选题和现场拍摄来积累资料来源。最为可行的是动员各级楹联组织,发动会员提供资料,并深入各地拍摄第一手联墨影像。 类似于构建《中国对联集成》各地分卷的形式,可以先构建各地“联墨集成系统”的“分支系统”或“地方联墨图片库”最终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如今,数码相机,包括高清拍摄功能的手机都已十分普及,只要有这份热心,这项工作完全可以发动起来。
(三)联墨图片资料的标记
1.图片的若示。图片资料的著承与般文献略同,但若录项目却大有差异。值得强调的是,题名应准确揭示照片所提供的特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拍摄时间,具体年月日实在考证不出,至少也要标出一个可信的历史阶段。
2图片的标引。根据使用特点,构建一个索引目录, 以方便查找,可以从作者、主题、内容、材质等方面分别归类。
(四)联墨图片资料的整理
1.存档方法。包括照片拍摄、数字扫描、原版照片存档等。其中老照片的翻拍复制是一项重要工作。珍贵原版照片应予以保留,翻拍复制版用于流通。
2.注意事项。联墨拍照看似简单却要注意角度。理想的状态是保证上下两联不偏不倚,字体不变形,光线适宜,字迹清晰。而且每副联墨至少应保存三张照片,包括上下联分别一张,同时有一张上下联合照,这样便于搜索、对比。
3.制定联墨图片的统一规范。包括基本信息、图片像素、背景颜色、保存格式、上传路径等。制定规范,对于促进联墨图片标准化、专业化至关重要。同时要重视照片质量,除非内容具有极高价值,尽管质量不好,为抢救史料,也要予以收藏,否则般不应收入。
(五)联墨图片资料的开发
在联墨图片资料的开发利用方面,除做好读者查阅等工作外,还应根据社会不同用户的需来,大力开展图片资料的定题、专题或跟踪等深层次工作,形成“藏有所用,以用促做”的良性循环。
1.建立图片资料数据库。这是核心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将照片资料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是建设“联墨集成系统”的重要内容。对收集保存的照片建立多媒体图片库,在方便用户检系利用的基础上,还可利用网络向社会宣传并展示楹联文化。
2.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结合库存联墨图片研究、普及楹联文化。具有开发性、商业性的成果,还可收取资料费用,达到‘以用促藏”的目的。同时,对一些涉及版权问题的联墨图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加以利用。
总之,搜集、整理历代优秀联墨图片资料,尽快建成“联墨集成系统”,是不容忽视的抢救性工程。这项工程可能费时、费力,也不是一个机构,几个个人可以完成,但从振兴楹联文化,繁荣楹联事业的目的来说,却是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