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理工科大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思考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高国礼

我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在理工科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体会和思考。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课范围的界定

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哲学、美学观点和思维方式,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在这个概念中,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是“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上古时期的华夏民族,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取“中心之国”之意。秦汉之后,中国由分散状态逐渐朝着集中统一的状态迈进; 魏晋唐宋,“分分合合”;元代时中国疆域最辽阔,清代疆域包括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领土;新中国成立后疆域最终定位。我们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在地域范围上,以现有的“雄鸡形”为界。

二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56个民族(包括这些民族的祖先)都参与了创造中国文化的共同活动,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不能把中国文化窄化为汉族文化,更不能把中国文化窄化为儒家文化。

三是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和发明创造,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充满智慧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体系。这些既是中国文化民族与国度的特色,又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除了这些传统的内容之外,当然还包括如近现代的林则徐、魏源等“ 睁眼看世界”、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以及“新文化运动”等,甚至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都可以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二、在理工科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一是文化传承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要求。2017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教育的职责所在。《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内省、外独”等在古代他是德育的授课内容。“明德”就是要明古今中外之德,特别是明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明确认识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传统美德。要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坚信中国传公文化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深的价值追求和处世哲学。同时,要帮助学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次取精神力量。要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把中华文化的灵魂、血脉和最优秀的基因提炼出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现在大家谈论办学或学科建设,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总是谈论科技教育的多,谈论人文教育的少。但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学是人文的产物,科技只是近代的事,无论社会制度怎么变化,人文教育总是大学的根本。可以说,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教育的主色。从古代到民国,在大学里都是重“道”轻“器”这是大学教育的传统原则,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的高校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重“器”轻“道”的现象。尤其在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表现更加突出。大学成了“技术工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技能无文化”。

2016年,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交大校友江泽民在他给母校的贺信中指出,“交通大学是所工科学府,但它不仅重视技术科学的教育,同时也重视社会科学的教育,有的校友把它概括为‘以文辅工,以工化文’,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从交大走出的莘莘学子中,不仅涌现出了灿若群星、卓有建树的技术专家,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会通古今、引领风骚的文化名人的真端所在。衷心希望上海交大继续发扬这一’工文兼教’的教育传统,为祖国和人民培有更多的既富工科知识,又具人文素养的建设者。”人文教育可以为科技教育把握方向,可以为科技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实践证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人文大家。可见,重视人文教育是大学传承文化的内在要求。

二是重视人文教育是办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必然选择。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指出,“人文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守教育的崇高理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树立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它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中所讲的“知行合一”思想认为,“知” 对于“行”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行”对于“知”又有实证和提升作用。让我们的大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为谁学”,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好,更有方向,更有动力。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者爱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修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以及“仁义礼智信”、“孝敬慈严”、“见贤思齐”、“敬天法祖”、“道法自然”等价值观普及给大学生,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文史哲的底子较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偏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这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在校园激荡的形势下,普及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培育文化自信、树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实践活动正在不断拓展,彰显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文化发展主题已经形成。但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受理念和思想认识的影响,仍然存在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的思想。文化自信,关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无时无刻不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只有在“四个自信”的坐标中审视文化自信,才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在理工科大学强化普及中国文化教育,做好“两课”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衔接,不是补短板,而是固本铸魂,立标尺,指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我们的大学生站稳脚跟,既专又红,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对理工科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思考

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手段和目的,同时也是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价值。如何找到理工科人才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根据笔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化课教学的经验,结合理工科大学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学理科出身的背景,在理工科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把握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普及性。要给学生讲清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目的、意义和现实需求。“大道至简”,我们要化繁为简,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按照已经形成的传统文化体系做好普及教育。把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华知识传授给学生。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挖掘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元素,插入与西方同时期文化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感。既要从时间纵轴上从历史的发展来讲述不同朝代文化现象和取得的文化成就,也要从诸子百家的横轴讲儒、道、法、墨等不同流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古为今用,结合当今实际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迪。通过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树立大学生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讲授大家普遍认可的思想,耳熟能详的观点,把理工科学生有限的文史哲知识提炼升华为文化学的知识,达到普及传承、弘扬、创新、光大中华文化的目的。

二是通俗性。通俗性或者叫大众性,是由普及性决定的。由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受课程学时、教学手段和学生理工科出身文史哲知识基础的限制,在选择内容时,要准确把握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讲浅了成了“皮毛”“心灵鸡汤”。所以要挑选一些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来讲,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管子、韩非子;程朱理学、西学东渐、康梁变法、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承载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根治的经济基础以及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等。甚至还可以加上中国近代、现当代的些文化思潮。要设置不同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课程内容,在讲述过程中不拘泥于只言片语的论述解析,要用不同于文科专业学生的讲解方法和考证方法,化博大精深为大道至简,深入浅出。课程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历史比较与中外对比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灵活性,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三是传播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所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可以以单元讲座的形式来展开,就像中央台《百家讲坛》那样,每周一个单元,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内容逻辑性。可以随时结合每周的文化热点、节日典故、文化现象以及国内外大事来从文化学的角度解读、讨论,增加讲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中秋、清明、端午一些节日就是最能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在这方面,我们还创办了以普及国学,传播中华文化为目的的“红柳大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给学生作报告;每年组织全校师生,包括留学生开展“五月的鲜花”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活跃校园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同时,我们还要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深人研究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下如何有效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轻松时尚的氛围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启迪人生,从而达到我们教学目的。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