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杂卦传》解易方法探微(一)

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杨兰芳

[摘要]《杂卦传》有六对综卦,卦体未变,意义相近,其余二十六对(综卦或错卦)卦象相反,卦义也跟着相反。可见“象反义则反”是《杂卦传》解易的主要方法。《杂卦传》立足于《周易》原创,有深刻的理论依据,解易方法值得继承。从《杂卦传》解易方法可分析出《杂卦传》晚于《序卦传》,成书于荀子以前。

[关键词]《杂卦传》;解易方法

孔颖达认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画结构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所谓“变”就是两卦卦画阴阳性完全相反,比如《乾》和《坤》,《艮》与《震》。所谓“覆”就是卦体不变,一百八十度调转方向,一个卦就变成了另一个卦,比如《屯》卦倒过来就是《蒙》卦,《需》卦倒过来就是《讼》卦。《周易》有二十八对覆卦(其中《泰》《否》,《随《蛊》,《渐》和《归妹》,《既济》和《未济》这四对卦既是覆卦也是变卦),有四对变卦:《乾》《坤》,《颐》和《大过》,《坎》《离》,《中孚》和《小过》。事实上《杂卦传》的两卦之间也是这种非覆即变的关系,要么相综,要么相“变”。韩康伯称:“《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就是说两卦之间的意义要么相近,要么相反。八十年代初石声淮先生发表《说杂卦传》:《杂卦传》则指出每对卦的相反……不仅是《否》《泰》这一对是“反”,而且几乎每一对卦用“反”作解释。这在《杂卦传》研究上几乎是迈出了重要一步。后来王兴业、萧汉明、廖名春等学者都对这一问题有过更为深入的探讨。本章试图在吸收前辈学者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对《杂卦传》解易方法做进一步剖析。

一、《杂卦传》解易方法

《杂卦传》为孝宣皇帝时,河内女子发老屋所得,可谓后出,但解易方法总的来说还是有规律可循,对于三十二对综卦和错卦来说,它们在卦画形式上是对称的,所以在卦义上也是相“对称”的。有六对卦,卦的意义相近:“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是说万物出生时的状态,或者立定脚跟,或者崭露头角,意义相近。“损益盛衰之始也”,是说损益均是事物转换的开始。“噬嗑,食也,贲,无色也”,这一句说法很多。噬嗑是咀嚼食物,无色是人看到的事物颜色,二者均针对人的感官,意义相近。“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前者事物壮大至极,就应保持稳定,后者隐遁,本就有静止之意。“大有,众也,同人,亲也”,与人亲近,人就会很多。“小蓄,寡也,履,不处也”,“小蓄”是说小有蓄积,所以称寡,“履, 不处也”,不处应该是不行动之意,不行动则蓄积减少,二者意义相近。值得注意的是这六组卦都是综卦,综卦的卦体是不变的,只是观察的方向不,所以封义相近,就有道理了。除了这六对卦,卦义相近外,其余二十六对卦则意义相反”。可见封象相反,封义紧跟着相反,是《杂卦传》解易的主要方法。综卦意义相近,是因为卦体未变,但变卦的卦性是相反的,阳爻变成了阴爻,阴爻变成了阳爻,所以卦义一定也是相反的,《杂卦传》中的四对变卦全部意义相反,这四对卦就囊括在前面说的“其余二十六卦中”了。

总的来讲,《杂卦传》卦序由八个不可颠倒的六画之象(四对变卦)和二十九对可以颠倒的六画之象排列而成。对子和对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逻辑。《杂卦传》的这种“卦象相反,卦义则相反”的解易方法给人的启发是很大的,事实上卦象相反的两个卦的爻辞也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刘大均先生的研究成果值得关注:在这种互为反对之象的两卦中,其前一卦初爻爻辞的吉凶,绝大部分和后一卦上爻爻辞的吉凶相同。例如《屯》卦初九爻:“盘桓,利居贞,利建候”,《蒙》卦上九爻:“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再如《泰》初九爻:“拔茅茹以其汇,贞吉。而《否》上九爻:“倾否,先否后喜”,同样《小蓄》初九和《履》上九的吉凶也是一致的。反对之象的对应爻辞重复的现象很明显,比如《损》六五倒过来就是《益》六二,它们的文辞都是“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既济》卦九三交:“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卦九四交:“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既济》封初九爻“潘其尾”,《未济》上九爻“满其首”,《既济》卦上九爻“濡其首,厉”,《未济》初九爻“濡其尾,吝”。再比如《夬》九四倒过来就是《姤》九三,它们的爻辞都是“臀无肤,其行次且”。《泰》卦辞“小住大来”,《否》卦辞是“大往小来”,二为下外中爻,五为上卦中爻,反对后二为五,五为二,所以二五两爻多以“中”子,爻辞三反为四,四反为三,三四爻多系以疑感之辞。这种紧密的关联现象恐怕很难用巧合来说明,事实上,卦象相反的两卦之间,卦义相反,卦爻辞之间是可以互相发明的,这或多或少给我们诠释经文些启示。

《周易》经文流传到今天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而语言的变迁几乎是惊人的,今天的研究者估计没有人敢说把《周易》经文可以完全读懂。已故著名易学大家金景芳先生研究《周易》近八十年,晚年的时候说自己很多问题依然想不明白。所以今天我们诠释经文事实上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果诠释能像《杂卦传》这样有一个理论前提:“卦象相反的两卦之间,卦义多相反,卦爻辞之间也可以互相发明”,诠释就不会变得漫无边际令人眼花缭乱了。(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