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成兆文
(接上文)
对于一个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体来说,重视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必然逻辑。这不但在于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主体性的主要标志,更重要的是,由于文明自身本有的绵延,反过来已经说明了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看到,在“打倒孔家店”后的九十年,在“批林批孔之后的四十年,孔子又一次回到人们的精神舞台。拘囿于生存实相的芸芸众生,也许看不到这个变化的趋势,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以及香港新亚学院的一些新儒家们早已看到到了这一趋势。
文化的登场马上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命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化中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它是什么?它能是什么?它该是什么?思想就是命名的事情,就是把现有的东西赋予其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文化的出场是为了思想的登台做好准备。
七、招魂
从近代算起,中国罹患民族失魂症已经至少一个半世纪了。近代志士仁人的各种努力,尝试了各种办法,从自由主义到法西斯主义,从孔教立国到马列主义,每个行动后面都隐含着对现实的巨大批判。今天看,那些“五四”先贤们激烈的言辞,从其学理上讲并没有多少留下经得起考验的论断,甚至某些观点可谓偏激而幼稚。但从其言辞当中分明能够感受到对现实的强烈的忧虑忧愤,失望甚至绝望。而从传教士对清朝时期,从国人的记述和分析来看,作为一盘散沙的民族性流布了至少数百年。
由此,我们可以说,近代先贤的努力,从现实价值追求上讲是为了救亡图存,从精神层面讲实际上是一次次的招魂行动。 今天,尽管在国家治理层面,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退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同时,作为农垦文化生存经验的总结,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某些具体的内容上的确显示出某些不适应性。但是,作为世界上唯绵延的古老文明体,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伟大文明的生命特质不仅是某些具体观点的超前,更在于其思维方式,文化品性有着巨大的弹性。作为对农垦文明的洞察,诸如具体如何践行孝道等具体的内容已经被时代所质疑。但智慧本身并不仅仅是观点的集合体,而是源于生存环境又超越于自身生存经验的精神结晶,不仅仅是匍匐在大地上对潮起潮落的经验感受,它应是超越时代的人类普世价值。因而,我们可以断言,传统文化中那些活泼生动的东西仍然会旧枝发新芽。
儒家的仁爱思想表面看是农垦文明的产物,仁爱的根本是孝悌,是所谓“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的基础是家庭。注重家庭伦理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年。对家园的看重有着较为浓重的农垦文明特征,因为,在小农经济当中,土地和农民实现了相互依赖甚至绑架,稳定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人们必须守护土地才能春种秋收,这就使得家庭关系显得异常牢固。同时,农业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在大规模的提灌技术发明之前,绝大多数人只能靠天吃饭,人对大自然的依赖是现实的,天人合一是活生生的生存经验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想。再者,作为收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产业,财富的累积是非常缓慢的,这就为平均主义留下了空间。农业本身是经验性很强的,老人的经验可以让庄稼获得更好的收成,敬老是因为老人往往显得更有价值。这也就让孝道有了存身的现实基础。
作为对现实生存经验的超越,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具体的生存经验。譬如学,与孝联系的词汇有孝道、孝敬、孝顺、孝养、孝慈等等,孝不仅仅是因为老人有用,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相通和人们智慧觉醒后的道德自觉。这种看重感情相通和道德自觉的行为本身,构成了儒家的继而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在孝的维度中,孔子反对把功利性的赡养看作是孝,因为,那种行为“牛马皆有养”,而他最为看重的是“色难”,有人说这无非是要给父母亲好脸色,此话说对了一半。实际上,在父母跟前保持好的心情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否则,孝就可能变为作秀。
同时,儒家把源自家庭伦理的孝上升为道,孝和道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这意味看,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情,而且是连通祖先后代的信息通道,甚而是流布万物之间的情感本体。从孔子的“乐水乐山”情怀到孟子的“尽心如性知天”,从董仲舒的 “人副天数”、“天人相与”到张载“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只有把儒家的孝道放到情感本体上理解,才能体会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思想。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反对儒家那种爱担责任的沉重生活,实际上,道家意识到人力的有限性,有似消极无为,实则主张顺势而为。但儒家的孝一旦上升为人与自然的感情,人对大自然就像孩子对母亲一样,这时候,儒家就和道家走到了一起。佛家刚开始因清修主义,而没有家庭伦理的概念,和儒家抵牾甚久,但视天下父母为自己父母的时候,佛教伦理就是一种彻底的大孝,这也是佛教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们看到,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化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看重自己的发源,中国的寻根意识已经沉积为文化基因,它是中国人心灵结构的基本系统,找到一个共同的起点是中国文化孜孜以求的基本特征。这种行为究其目的而言就是求道,就此情感而言就是行孝。孝就是从那个汩汩而出的源头开始,经过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从远古往未来不断传递。这不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伦理,而且是中国生命观的集中体现。生命不是毫不相关的原子,而是互相函摄的源流。每个人都在远古时刻承继了源头,又化身为溪流,是时间的通明者。这也意味着,找出和构建一个源头是必要的,且是有非常意义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