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论坛文集
作者:何延华
(接上文)

三、镜像意识与电影美学的融合之美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6到18个月尚不能有效掌控自己身体的幼儿通过镜中的自我形象来初步认识自己为例,指出,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通过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影像来认识自己。但是显然这个影像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犹如镜中花,水中月,它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了关于“我”的想象性的的整体性,给人们以稳定和整合的感觉。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这种镜像 意识就是文本由语词或者概念构成,并注入主体的丰富情感,通过某种场面、形象、事物、声音、色彩或者行为表现出来的“意象”使之与读者的感觉体验内在契合,从而达到具象化。虽然这些意象单独存在,但却是总体事件的结晶,“ 宛如片叶 子展开所有植物的丰富经验世界一样”。
拉康的自我通过影象的认同而实现的镜像思维,主要借鉴了阿恩海姆的视觉哲学,认为“人们看到的”、”我们的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尘埃落定》中的一系列文学 表达方法,恰好与电影的一系列表现方式相契合,体现了镜像意识与电影美学的融合之美。
电影的特写镜头是突出细节描写的艺术,目的是让演员的表演更加真实、细腻、自然,而观众在观看的时候通过镜头来进入故事,从而获得进入现场的感觉。《尘埃落定》 中,特写要的经常出现,比如写土司太太吸鼻烟:“她却先要在小手指上戴一个黄金指套,再把鼻烟抖在上面,反着手送到鼻孔前面,久久地皱着眉头,猛然吸,打出一两个响亮的喷嚏。” 这几句特写将从汉地来的土司太太用汉人习惯的方式吸烟背后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身份暴露无遗。又如翁波意西遭受割舌酷刑时:“一挺身子,鼓圆了双眼,舌头从嘴里吐来……刀光一闪, 那舌头像一只受惊的老鼠从受刑人的嘴巴和行刑人的手之间跳出来。”寥寥几句,将翁波意西的临危不惧和行刑人的娴熟技巧同时作了形象的表达。这种特写,具有极强的电影画面感,容易使读者产生对小说中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在场感。
电影艺术的第二个重要创作方法——变化多端的摄影方位, 在《尘埃落定》中也以傻子二少爷“摄影机”般的多元视角加以呈现,使读者对上司家族消逝前的辉煌故事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杨义在考察我国叙事文学时所说:“讲话人首先必须和他叙述的人物视角重合,讲起来能够口到、手到、眼到、神到,他采取的往往是明知的角色视角,角色变了,视角也随着流动,积累限知而成为全知。”对读者来说,开始阅读《尘埃落定》的时候,视角就像剧场中的观众一样,是固定的,但随着阿来电影场景般的设计、调度、剪辑以及各种描述手法和技巧的使用,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通过文本“看”到了一个丰富而充满奇幻的世界,“听”到了这个世界中的种种声响,“感” 到了“进入”作品与主人公交流、设身处地感受主人公的悲喜冷暖、“想”到了故事发展的最终结局,从而实现了读者与主人公情感上的合一 ,变幻的美感也由此而生。
除此之外,《尘埃落定》中还有大量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蒙太奇是电影的剪辑技术,它是电影画面的连接方式,意为“装配”,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它把一个个单独的电影画面像一串音符一样连接在了一 起,并最终创造了优美的旋律。《尘埃落定》中,阿来把麦其土司官寨内外的风云变幻、政治斗争、阴谋诡计、人物命运,以及一个傻子的内心波澜,电影画面般巧妙地剪辑、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土司制度灭亡前的动人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所有的人事都体现出一种戏剧性的变化和运动,在历史风云的裏挟下,土司官寨内外固定的价值观、固定的生活方式、固定的时空安排、固定的心理和经验、固定的社会关系——都随土司制度的瓦解而烟消云散了。
以上三种电影技巧在文本中的巧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正如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什 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所说:“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