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咱屯儿里的人
我喜欢充盈满屋的书籍,喜欢琳琅满目的商品,喜欢风格多样的手作,比如书店,比如杂货铺,比如二手市场,我喜欢逛、找着逛、经常逛。2017年春天无意中逛进了曲阜古旧书店,她的样子,我当然很喜欢。走的时候手里拎了三件根雕和一袋旧书,走在路上竟成了风景,频频有人打听发问。回家后旧书上架,根雕被我物尽其用,一件作大瓢葫芦底座、一件鹿形件被我挂满小葫芦取意“一身(生)福禄”、还有一件挂串用。现在,书还在我的架上,根雕还在我的案头。
家距古旧书店并不算近,算算一年也就去个几次,我几乎能想起每次去书店的情形,但内心里感觉却不算远,每次总是逮机会、盘算着、费尽心机去书店,有时也任性地专门跑一趟。从古旧书店到大学东路南首的今古谭,再到北头的民居小院,我的书房从那里淘来的书越来越多。
作为老主顾,我对韩、王二位老师自是熟悉。韩老师博闻强识,历史典故、地方文化信手拈来,读过大量的书籍又喜好寻迹考证,这种骨子里对文化的热爱为他经营一方书店打下了内在基础。韩老师喜欢怀古咏今,经常作些短文小诗,初读就会让人喜爱,总是于生活的平常角落发出哲理的声音,有时满是浪漫主义,他的朋友圈我曾一口气翻到底,还不止一次,(写到此处不由得加一句,“这么看,我得是您的粉丝啊”),热爱生活又极尽智慧必让他经营书店有所追求。熟悉今古谭的朋友肯定知道“文丐”老郭、挚友程琨、“摸书”教授等等这样的人和故事,无不体现着韩老师身上浓浓的人情味,良好的家风传承和文人风骨,使得这家书店一定经营得与众不同。自打知道老板姓韩,我便一直称呼韩老师。
第一次见王老师已是在路南首的今古谭了,那一次发生的事让我至今心生愧疚。那天韩老师去济南进货不在书店,我在二楼选完书,结账时有一本《中国史简编》没有定价标签,我觉得算贵了,着急地说“这是本教材、内部有勾画,要是韩老师在肯定算的便宜”,那意思是你不懂。我记得王老师无奈地说这本书挺厚,最终在我坚持下王老师又作优惠。现在想想当时真是鲁莽粗鄙小气狭隘。直到现在每次见到王老师心里总是先冒出这件事,呼唤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后来渐渐知道王老师也是文采斐然、内心聪慧之人,近来又得知还是有勇有谋的女中豪杰。后来,选书,算价,付钱,在今古谭大可放心,都是读书人嘛。当然往后一直称呼王老师。
这样的两位老师,他们的书店怎会落俗套呢?满室的书籍、半墙烟标、数排酒瓶、随处的根雕和摆件、生机盎然的院子,还有门口风吹日晒笑容不改、一直在呢喃“有朋自远方来”的迎宾,书店静美的样子让人忍不住在此驻足、徜徉和呼吸。今古谭动起来也不得了,旧书一到货,众书友蹲坐一圈,聚精会神、各自为战又左顾右盼、手忙脚乱,分明就是在夺宝;微信群荐书,众书友发言留书、各取所需,撞车了还能见识鲁国礼让之风;令人惊喜的书店讲座,宾朋满座,热闹非凡,可谓是民间爱书人、文化人的娱乐场。没与书友夺过宝,没在群里留过书,也没有到访过讲座现场,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些场景的喜爱。今古谭的书友能人甚多,很多疑惑多能获得专业解答,其过程不免引发一场“学术”讨论。这样的书店在东方圣城算作独一份了。真正沉下来看书还是在参加工作的近几年,今古谭恰逢其时地走进了我的生活,这样的今古谭和一众书友始终激励着我坚持读书学习。
现在读书多在kindle上,但我依然会购买纸质书,依然会到今古谭选书购书。我的儿子快5岁了,(对了,第一次逛古旧书店,他躲在妈妈肚子里跟着逛过了),也爱看书,早可以自主阅读,不哼不哈可以连续看两三个小时,甚至看没有拼音、没有图画、厚厚的纯文字书,再长大点就能看上我买来的今古谭的书了。
作为“疏”客,两位老师未必对我有印象,我想像我这样静静喜欢今古谭,默默接受她的馈赠的书友还有很多,书店的价值是无形而巨大的,对我而言,幸遇今古谭。2002年冬天对于国企双职工下岗的家庭想必挺冷,还好在春天一家小书店出生了。20年间,书店像一直在春天成长,温暖和煦不燥。如今的冬天不算冷,今古谭你可要更加健壮。
祝今古谭生日快乐,愿你长得更加健壮。
书友:咱屯儿里的人
2022年2月17日
鲲鹏按:
凌晨梦醒,翻看手机,又看到一篇新发来的文章,仔细拜读,睡意全无。自征文以来,我都处在这种感动中。文末落款是“咱屯儿里的人”,作者自称是书店的“疏客”,微信我给其备注的是“要毛选的”,大概是来店买过毛选。文中还提到买过我的几件根雕作品,这我倒稍有印象了。此篇文笔流畅,文思自然流淌。并且细心到以两种版本格式发来。那就借他的话祝今古谭的所有读者都亲如一家,成为“咱屯儿里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