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学派”,又称濂学。为宋代理学四大流派之一,由北宋周敦颐等人创立。周敦颐原居道州营道,晚年筑室于庐山下的濂溪上,世称“濂溪先生”,学派亦因此得名。该学派的哲学思想以《易》为主旨,杂糅进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并吸纳佛道两家部分观点。哲学上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于是“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伦理上主张“诚”,认为“诚”的根本是太极,而诚又为人的太极,故人的行为都由诚生。人要达到诚的境界,要“无欲”、“主静”、“情动”。 主要著作有周敦颐《太极图说》和《通书》等。该学派在北宋时影响不大,直到南宋朱熹推崇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创人以后才被重视。学派门人众多,著名弟子除二程以外,尚有苏轼、黄庭坚、胡宗愈、周寿、周焘、刘虹、孔武仲、曾几等。
源流简述
濂溪学派为北宋周敦颐所创。周敦颐原居道州营道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濂溪学派”。周敦颐喜谈名理,精于《易》学,与胡宿、周文敏、傅耆、李初平、王拱辰、许渤、孔延之等交往甚密,互相切磋义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从学者甚众,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亦游于门下,因形成“濂溪学派”。
该学派对“新学”态度游移,与“蜀学”有某些思想联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因此偏向于两大哲学体系的过渡地带,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得以兼得双方之长。
在学术史层面,该派于理学有开创之功,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正是在濂溪学派时期得以提出,如太极、无极、理、气、心、性、命、诚、动、静、阴、阳等,二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理学体系。在宋代濂、洛、关、闽四大理学学派中。濂溪学派被列为首位。南宋朱嘉所列“北宋五子”,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五人,也以周敦颐领衔。实际上,此派在北宋影响不大,只是经南宋朱嘉等人推崇后,才被尊为理学开山,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也被奉为理学经典,始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尊立太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濂学以其开创理学之功,在封建社会后期盛行不衰,对于明清时期的儒学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思想主张
- “太极本体论”的世界观
该派以《周易》为宗,混合道家“有生于无”和儒家“中庸”思想,据道教《无极图》撰《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简单而系统的宇宙构成理论,将“无极”“太极”认定为宇宙根本,认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通过变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由五行生成万事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乾道生男,坤道成女”,“人也得共秀而最灵”,认为人也是由太极而生。确立了“太极本体论”的世界观。又提出“太极本无极”的命题,认为万事万都都是由这个“无”产生,宣传了道家“无中生有”的观点。
2. 道德修养论
在道德方面,濂溪学派揉合孟子“寡欲”、道教“养生”和佛教“修心”学说,提出“诚”和“主静”的修养理论。这里的“诚”是模仿“太极”而建立的“人极”,认为“诚”是人至善的本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必须“主静”,就是“无欲”,不要有任何欲望,安安静静,潜心修养,就可以达到“纯粹至善”的最高境界了。该学派对“新学”态度游移,与“蜀学”有某些思想联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们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又说,“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太极图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3. 教育思想
濂溪学派的教育思想基本集中体现在创始人周敦颐的相关论述中,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的教育目的。周敦颐认为人性向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之教。二是“六经为主,以诚为本”的教育内容。他十分重视儒学经典,始终将“诚”放在育人最显要的位置,反复阐述,在《通书》中“诚”字的出现就高达20次之多。三是“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的教育方法。始终坚持开明的教育方法,除了邀请当时的学界名流来讲学,采用学生自学为主,特别注重启发原则。
4. 社会政治思想
濂溪学派的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德治与刑治两个方面。一是德治,体现在修圣德、重师道、推礼乐三个方面。修圣德,周敦颐称之为立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修而万民感化。重师道。周敦颐认为,使天下人从善而不为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师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推礼乐。周敦颐认为:“礼,理也;乐,和也。”礼的实质在于理,“理”的本意在于治。二是刑治,体现在具体的德刑观和慎刑观上。在周敦颐看来,刑治是为弥补道德的不足而采取的万不得已的选择。他指出圣人以天道为法则,主要是以政养万民,德治是最好的养民方法和手段。他主张“慎刑”,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轻易使用刑治。
代表人物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胡宗愈
胡宗愈,字完夫,宋代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宿从子。举进士甲科。元祐中官至礼部尚书,迁吏部。工书,尝重刻汉石经于锦官西楼。宇文绍奕跋言内翰胡公得蔡中郎石经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文、篆、隶三体石经遗字八百一十九,并擅诸石。
孔武仲
孔武仲,字常父,临江新喻人,孔文仲之弟。约生于宋仁宗庆历初,约卒于哲宗绍圣末,年五十七岁。幼力,举进士甲科,调杀城主簿。元佑间,历官国子司业论科举之弊,底王氏学,请复诗武;又欲能大义而益以诸经策。累还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佑党夺职,居池州,卒。武仲著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请义、内外制、什文,共百余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人,徙居河南府。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历史评价
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东林列传》
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胡宏
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黄宗羲
参考资料:
1. 濂溪学派-宋代文化史-专业词典
2. 濂溪学派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3. 濂溪学派_儒家文献资料汇编_国学导航
4.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