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终南文化书院院长 漆 思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甚深广大的修行文化,可以开启人的善根和慧根,涵养德性,启发悟性,增长智慧。挖掘和阐发中华修行文化的生命智慧,有利于化解当代精神信仰危机,有益于世道的改善和人心的净化。挖掘和阐发中华修行文化,可促进当代中国心学的创建和中华心文明面向世界化的弘扬,对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支撑。
关键词:中华修行文化,生命智慧,生命觉悟,中华心学,中华心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甚深的修行文化,它可以开启人的善根和慧根,涵养德性,启发悟性,增长智慧。挖掘中华修行文化中的生命智慧,有利于化解当代精神信仰危机,有益于世道的改善和人心的净化。习近平主席曾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阐发中华修行文化,可促进当代中国心学的创建和弘扬中华心文明面向世界,对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支撑。
一、中华修行文化的生命智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易经》,主张“一阴一阳之为道”,确立了阴阳和谐之道。后来的儒道两家的源头其实都是易经文化,儒家更多发挥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侧重阳性的智慧;道家则侧重发挥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阴柔包容精神,侧重阴性的智慧。所以说单纯强调儒家作为主干或者道家作为主干不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情。后来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之后,形成了儒道释融合态势,逐渐形成了“三教合流”的局面,奠定了不同于西方科学文明及宗教文明的中华心文明之基本格局和核心精神。儒道释文化相互影响、和谐共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修行文化:儒家主张中和之道的德性涵养,道家主张自然之道的返璞归真,佛家主张圆融之道的自性觉悟,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自然、圆融的修行之道。
(一)儒家“中和之道”的德性涵养
儒家修行文化的实质是通过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注重修身养性,涵养善根德性,依归天理良知,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家的德性涵养,守正中和之道:“崇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具体而言,可总结为如下主要方面:
1.天人合一
儒家继承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主张天人相感相通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生命是自然生成的,天命赋予人性,天道和人道就基于人的心性统一。孟子从心性上解释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臭。”(《孟子·尽心上》)人为什么要敬畏天命、遵循天道?因为人源自于天,最后还要回归于天,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并非只是人和自然在物质层面的统一,而深层次是指人心与天道的依存相通,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在本质上达到统一。天理良心一体,儒家认为天理良心是人最高的道德根据。程颐说“道与性一也。”(《程氏遗书》卷25)儒家肯定了天理天道与人的心性具有内在统一性,并视“天人合一”为人生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