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终南文化书院院长 漆 思
5.超脱意识
道家的超脱使其能够淡泊名利、超脱生死,达到真人的境界。道家认为名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道家超越了生死,庄子去世前说天地是我的棺木,日月星辰是我的陪葬品,这是人生得道的大气象。按照佛家的说法,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真如本性圆满自足。修道之人要自觉以道的角度去看,知道行道,最后与道合而为一。汉代道学家严君平在《道德真经指归》中指出,道家的旨趣在于:“损聪明,弃智虑,反归真朴,游于太素。轻物傲世,卓尔不污,喜怒不婴于心,利害不接于意。贵贱同域,存亡一度,动于不为,览于玄妙。精神平静,无所章裁,抱德含和,帅然反化。”
道家思想的特质,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天人一体、顺应自然,合平天道。以之来规定人生,要求人顺应本性,返朴归真,便之趟向天人和谐。道家在道法自然基础上上张各复归其根,向人的自然本性回归,过符合人的本性的本真生活,就是达“道”了天人的和谐相通。陶渊明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种感悟写出了对生命之道的理解:每个人流浪在宇宙生命的大化之中,我们不必对生命的得失感到悲伤。该走的时候潇洒地走,不要像庸人自扰那样多愁多虑,这显然是得道的气象,因而有如此体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得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佛家“圆融之道”的心性觉悟
佛家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家探寻回归本来面目的解脱之道,自觉觉人,自利利人,实现心性的觉悟。
1.因缘和合
缘起理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思想的基石,它奠定了佛教的世界观基础。缘就是条件,起就是生发。佛教认为,宇宙人生的生发无不是依托于各种“因缘”和合而成。因缘和合的道理,不光靠外在的缘,还要看内在的因,因为因缘合和才是圆满之道。在佛家看来,人的修行要广种善因,广结善缘,这样就可能拥有幸福美满。缘起理论表明世间万物都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和合共生关系,即“因缘和合”。因是受内在的根据,缘是外在的条件,只有当事物同时具备因缘时,生命才得以生长发展。佛家的诸行无常正是法无自性,当下即空。
2.中道圆融
大乘空宗则把中观视为“不二法门”。中观学派的龙树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死,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并认为此乃“诸说中第一”。《大乘起信论》以“心”作为终极根源,“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其闹发的“一心开二门”为圆融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天台宗在判教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容一切、圆融无碍的理论体系,所谓“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出了法界“圆融”思想:“法界缘起,圆融自在”、“六相圆融”、“十玄无碍”、“理事圆融”、“事事圆融”、“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弘扬圆融精神。圆融是佛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佛教依中道修行,修心在于圆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