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终南文化书院院长 漆 思
3.明心见性
佛学以正见为基础,认为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无名。以正见正信开始修行,达到明心见性。禅学倡导“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内心,见性成佛”。佛性就是人性,如果能够明心见性,人心觉悟就能成就佛:一念之觉悟即为佛,一念之痴迷即为凡夫。《金刚经》提出“无所住而生其心”,说我们真实的心不是心脏这个肉体,也不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念头,“心”不住在外边,不住在里边,也不住在中间,无心是真心,无住是本性。禅修静心,明心见性,静能生慧,觉悟就是觉解和证悟生命的本性。
4.平等慈悲
大乘佛学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万法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因此,不仅人与人应当平等,而且人与万物都应当平等。觉悟到人都拥有真如本性,就会生起平等心、慈悲心。慈是无缘大慈,悲是同体大悲,大慈大悲,普渡救世。《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终生苦。”大乘空宗的《心经》开篇即说:“观自在善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论是“四谛义”、”八正道”,还是“六度”、“四摄”,表达的都是佛教为众生救苦救难的慈悲救世情怀。
5.真如本性
真如就是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佛学旨在体悟人生的真谛,见到世界的本来面目。生命同体,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人心感同身受。人类与天地万物生命同源,因此佛学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经》认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如本性不在外界,就在人性之中。人的真如本性要在世间经过修行磨炼,去掉无明和习气才能觉悟,觉悟之后就能看破红尘,外扫虚妄之相,内去执著之心、把握真如本性。只有“看破”之后才能“放下”,只有“放下”才能“自在”。总的来看,佛学主张一种因缘和合、中道圆融的生命观,从修心开始来建构清净的世界。
针对佛学中道圆融、自性具足的妙谛,笔者曾感悟出这样两句口头禅:“如来如去真如圆融不一不二,非空非有无非因缘自性自然”。如来如去,如如不动为真如,如来者如其本来的面目也,就是父母没生前的本来面目,参禅经常拿这个让大家去悟。真如圆融,开出的法门是“不一不二”。从“体”上讲就是“不二法门”,“不二”即是“一”,即是万物一体、生命同源;从“用”上讲就是“不一法门”,“不一”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生命都有个性。“非空非有”,说的是世界既不是一个虚无的断灭之“空”,也不是执著的境相之“有”。“非空非有”,斩断了“断灭空”和“执著有”,自性方能清净光明。《金刚经》讲“四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相皆为趣妄,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如同道无寿者相”,家讲的无为才是大为、自然才是自在,都以体悟的方式领会宇宙人生的真谛。非空非有才能真空妙有,真空妙有才能化生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