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生生不息——中国哲学第一原理(二)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王国良

二、理一仁一生三者贯通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学的积极价值,就在于把孔孟仁学与《周易》的“生生之德”结合起来,认为仁的重要内涵是“生”,宇宙最高本体“理”是“生之理”,仁、生、理相同,这是理学家对孔孟仁学的创新。

朱熹全面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提炼、锻造,进行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作为集大成者,把北宋理学中有创见的合理性因素全部吸收进来,但又不是简单的兼收并蓄,而是经过批判、改造和扬弃后的一次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是在前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密的理论创造的有系统的哲学体系。

朱熹理学把人与自然共有的本质、法则归于“理”,理贯穿于人为性,性即理。朱熹又以理、命、性三位一体统摄天人合一关系。“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予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受。”“天之自然之本有为理,天理流行,赋予为命,人受命为性,“天命之谓性”,从性、理合一的高度把天人合一关系提升为形而上学基本原理。

理学家天人合一之理、性,有实在的内容,即是仁义礼智,其中,仁又包括了义、礼、智三者,即仁包四德,故理性的根本实质内容就是仁。“在人,仁义礼智,性也。”“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

理学家所说的实理为仁,仁在先秦儒家那里原是标志人、人伦、人的精神性的品格的范畴,现在理学家将仁提升为本体范畴,变成理学形而上学体系的最高原则。理学家把仁确立为最高原则,是儒学的进步,是理学家的最大创新与创造。仁不仅是人的内在本性与自然的本质,而且统摄人与自然,变成宇宙本体,成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形上本体范畴。

仁不再仅仅只有伦理的内涵,仁作为本体原则,理学家给仁的内涵充实了新的内容,这新内容就是理学家前后相继地认为仁的本质是生命之源,仁是生的意思,仁是生生、生生不息,是生物之心。这样,仁不仅有了新的内涵,从人道、人的精神性品格的范畴上升为天道,体现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生不息,无有穷尽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仁道与《易传》中的易道结合、统一起来了。“仁者,天地生物之心”的命题与《易传》中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命题结合起来,使“生生不息”成为中国哲学的第一原理和最高原则。

“仁字是个生底意思,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仁固仁之本体也,义则作之断制也,礼则仁之节文也,智则仁之分别也。正如春之生气贯彻四时。春则生之生也,夏则生之长也,秋则生之成也,冬则生之藏也。故程子谓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德者,正谓此也。”(朱熹《玉山讲义》)

仁的天道化、本体化、形上化倾向在汉代已有发端。董仲舒说:“仁,天心。”“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注:

①《朱子语类》卷五,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②同上。

③《礼记·中庸》,《礼记译解》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773页。

④《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64页。

⑤同上。

⑥《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页。

⑦《春秋繁露·俞序第十七》,《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9页。

⑧《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春秋繁露》,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1页。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