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生生不息——中国哲学第一原理(三)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王国良

北宋儒家学者继承董仲舒之仁学,继续推进了仁的本体化进程。欧阳修进一步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重要命题,他说:“天地之心见乎动,复也,一阴初动于下矣,天地所以生育万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也。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欧阳修从生物运动的观点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把自然界与人看作是有机连续的生命流行发育的过程,这对理学天人理论有深刻影响。

周敦颐正式提出“生,仁也;成,义也”的命题,从宇宙论的观点解释了仁,张载认为仁就是性,“仁通极其性”,说明仁是性的根本内容。“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人性即仁,“性即天也”,故天即仁。天仁天德即是“生物”之心。“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田生,则生物为本者,乃天地之心也。”天地只是生物,天理流行,天命不息,天地之心最终在人心中实现,人心即是天地之心,人为天地之心,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程颢与程颐用“生之理”释仁,使仁正式确立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在他们看来,仁源于关道生生之理而具于心,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之性。程颢以为体仁则“观天地生物气象”,“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理学家们都喜欢观自然之生意。程颗喜鸡雏初生意思可爱;程颐说观游鱼欣然自得,体验生意。谷种、桃仁、杏仁之类之所以称为仁,盖因其中蕴涵生命洋溢,“种得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见得都是生意。”

朱熹对生生之理之仁作了总结提高,提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天继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朱熹反复说明的“天地生物之心”,就是指天地之“生意”、“生理”,天只有一个“生理”,天地“别无所为,只是生物而已,亘古亘今,生生不穷”。人也是天地所生之物,故人心便是天地生物之心,人的生生是宇宙自然的最高表现,是自然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当来天地生我底意,我而今须要自体认得。”11人能自觉体认生生不息之天理流行,故人能弘道,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乃天赋之伟大使命,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尽天命而自强不息,积极有为。


①《易童子问》,载《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563页。

②《通书·顺化第十一》,《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③《正蒙·至当》,《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4页。

④《语录》中,《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1页。

⑤《横渠易说·上经·复》,《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13页。

⑥转引自《朱子近思录》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⑦《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3页。

⑧《仁说》,《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0279页。

⑨《孟子或问》卷一,《朱文公全集》卷七十四,四部丛刊本。

⑩《朱子语类》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80页。

11《朱子语类》卷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5页。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