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 儒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云超
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学术界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是“仁爱”,有人认为是“礼教”,也有人认为是“孝悌”,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天人合一”。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却似乎仍然有未尽之处。在我看来,儒学的真正核心精神不是根源于内在的心性儒学、道德儒学,也不是立基于外在的政治儒学、制度儒学、文化儒学,而是从根基处来自儒家的生命关怀,来自《周易》经典命题“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展现为多重生命情调的生命儒学。以“生生”理念为核心的生命儒学具有多重向度,既体现了生命之乐、生命之美、生命之德,又凸显了生命之度、生命之和,它对于当今人类生命的安顿、护持、康健不无意义。
一、孔颜乐处与生命之乐
儒家思想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似梦,如露如电,怎样在变化万千的诸多境遇中保持心灵的安定,怎样在俗世纷扰中持守生命的尊严,把握生命的底线,这才是儒家思想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价值所在。
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简单说只有一句话:“寻孔颜乐处。”这句话来自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儒家文化中一个重要命题。孔子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自我评价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与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人生境遇虽然千回百转,但不外乎顺境和逆境两种。而儒家思想一再提醒我们,顺也好逆也罢,都应喜乐陶陶,不为外物所役,方可保持生命独立和尊严。通观儒家经典著述和儒者人生经历,无不贯彻这种乐天知命的快乐主义。《周易》说:“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种既入世又出世、既怀抱家国天下之志又心存山水林园之思的张力,在儒家思想中被调适得张弛有法、浓纤合度。“寻孔颜乐处”可以保证一个人无论处在何种时遇中都可能从容优雅,恰如其分,自得其乐——于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于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乐,是始于个人情感终于审美境界的概念,不是基于理性和认知的概念。乐天知命,是因为对上天赐予生命怀有感恩之心,对天地自然的变化无常怀有敬畏之心,对自然万物的生长怀有关怀与欣赏之心。这里的“知”不是知识与理性,不是如西方文化那样探究真理、追溯本体,而是对天地万物生化无穷的诸般情态做效法、模仿与顺应。“乐”源于对生命本身的情感与领悟,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关怀和欣赏。因为生命本身就是美的,生命的历程处处显现美,所以不要因路途崎岖而忘记欣赏一路行来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