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 冷 晓
三、人文荟萃名流多
杭州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为祖国、为杭州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忠臣义士,民族英雄,贤明州官等等,数不胜数。是杭州和民族的光荣和骄傲,鲁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标志着民族的志气、品格、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而在科学家方面包括各种学科,有化学、印刷、地质、建筑、数学、历算、火器、药物、天文、地理、光学等等,许多人都是“声名满天下”的人物,沈括在国际上被誉为“一代科学巨星”。“江山代有人才出”,构成了杭州“文化之邦”的形象和气质。光从两宋看,一些文化轨迹就很值得研究和探索。北宋名官多,由于当时的特珠条件,北宋守杭的官员大多是朝风重臣、学士文人,著名的有丞相王钦若、副相吕惠良,此外如郑戬、范仲淹、梅挚、蔡襄、赵抃、苏轼、张商英等都是当时风云人物,为什么京官外放到杭州的特别多,而且都是诗人、画家、饱学之士,这一历史现象使杭州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南宋绍兴年间有官员陈述了这一观象写下了《绍兴题名记》称:“临安为东南一都会……异时名公巨卿,旌师相望,流风美政,播在人口,至今数老能言之。”
南宋建都临安,名流云集,有韩世忠、岳飞、吴玠、吴外、宗泽、张浚等抗金名将,有赵鼎、李烟、许忻、韩元吉、辛弃疾、李清照、陆游、范成大等诗人词家以及李唐、李迪等画家,大大推进了杭州文化和都市建设的空前发展,出现了南宋一代学术文化,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关系重大。保护名城必需发指展示这方面的内涵和特点。
四、对外开放交流多
杭州地处东南沿海,历史上曾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口岸。唐代实行“任其来往通流,自由贸易”的开放政策,杭州、扬州、广州并列为全国三大通商口岸,在保安门外设“市船司”(亦称市舶务)杭州丝绸从羊坝头经明州(宁波)港出口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杜甫诗中“商胡高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的“商胡”即指大食人(阿拉伯人),波斯湾人(伊朗等),当时来华居住称“住唐”,羊坝头成为聚居之地,为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求,唐代埃及富商欧斯曼就建了清真寺(即今凤凰寺)。元初时马可波罗称羊坝头为“阿拉伯世界”。直到“文革”中伊朗公主来访时还向往凤凰寺。另外,佛教文化的对外交往更为频繁。杭州寺庙于北宋时三百六十所(苏轼诗:“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南宋发展到四百八十寺,“海内都会未有加于此者”(《西湖游览志余》)。唐时就有高丽、日本、安南僧人来杭学佛,随后在佛教史上曾出现两次大转移,两次大东渡。
两次大转移:一是南宋时因朝廷将寺庙任意家庙化,大批高僧出走,佛教中心转移径山,当时朝廷评定佛教五山十刹时,径山寺位列首位;第二次于元代,由于元代奉行蒙藏密宗,杭州禅宗高僧又出走,形成西天目佛教中心,当时“上天目,谒中峰(高僧)”络绎于道。日本佛教界众多开山祖在径山和西天目学佛,至今日本佛教界以此为“祖庭”。
两次大东渡:一是南宋末年,大批杭州高僧怀“亡宋之痛”,渡海到日本传佛弘法:二是明末时不少高僧东渡“借兵复国”未成定居日本。
由于佛教往来频繁,镰仓时代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其中有二个流派是临济宗(杭州佛教生要流派),这与杭州佛教渊源相关,至今交往密切,也是杭州名城的重要因素。建议将灵竺列“佛教文化保护区”,并将径山寺、西天目列为佛教文化发祥地。
作者单位:浙江省民建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