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科学技术史研究会副会长 林正秋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皇宫建于城南凤凰山麓。卷帙浩繁的《宋史·地理志》却只作九十余字的记述,简略过甚,致使后人未能了解南宋皇官的全貌。众所周知,南宋定都杭州近一百五十年,政治、经济及抗金军事形势变化极大,建都之初和南宋末年大不相同。尤其是孝宗淳熙后。政局稍稳,宫殿相继兴建,皇宫日趋完善。因此,分定都初期与南宋后期探索,比较容易窥知原貌。
在写作中,得到杭州大学历史系宋史研究室主任徐规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囊心感谢。
一 定都初期的行宫
关于南宋皇宫,《宋史·地理志·行在所》载:
“宫室制度皆从简省,不尚华饰。垂拱、大庆、文德、紫宸、祥羲、集英六殿,随时易名,实一殿也。重华、慈福、寿慈、寿康四宫。延和、崇政、复古、选德四殿,本射殿也。”
这段简略文字虽反映了一定事实,但不能概其全貌。确切地说,这话主要是记述了定都初年的皇宫概况。
南宋初年,于由金军在军事上步步进逼和宋军节节败退,在建炎年间(1127-1131年)先后“巡幸”过扬州、镇江、杭州、建康和越州等地,长则一、二年多,短则一、二个月,成为名符其实的流亡政权。政局相当不稳,高宗皇位动摇。在这种动荡不堪的形势之下,要想大兴土木、建造皇宫是困难的。因简就陋,改州治为行宫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车驾初至杭州,霖雨不止,执政叶梦得奏事毕,因言州治屋宇不多,六宫居必隘窄,且东南春夏之交多雨蒸润,非京师(指汴京)比。上曰:不觉窄,但卑湿尔。然自过江,六军皆失所,朕何敢独求安?”①建炎四年七月六日,诏临安府宜迁于祥符寺基创建。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内侍杨公弼提出添造三百间的方案,也被诏减二百问。强调“务要简省,不得华饰”,高宗一再叮咐筹办人杨公弼说:“止令草创,仅蔽风雨足矣。椽楹未暇丹腹亦无害。”②绍兴二年七月,始建行官南门及楼屋一所。九月完工时,诏令临安府书匾额《行宫之门》。十月,百宫即从行官大门朝谒出。当时“行官外朝止一殿,日见群臣、省政事则谓之后殿;食后引公事则谓之内殿。双日讲读于斯,则谓之讲读。”③ 官内道路及百官朝见前所站立的房廊均未铺建。一遇天雨“百官趋朝、冒雨泥行。”④“高宗移跸临安,殿无南廊。遇雨雪,则日参官于南阁门内起居。宰执使相立檐下;侍从、两省、台谏官以下立南阁内;卿监、郎官、武功大夫以下立东西廊”⑤兴三年月才修内司在行官大门内至行官大殿搭建“过廊”。同年年底,又把“底小却薄”的官墙加高增厚,并下了“越殿垣者绞、官垣者流三千里,皇城减官垣一等”的禁令。不久,修内司又提出抽调忠锐第八将范温部下二百人。再修行官北门的建议,没有得得高宗的同意。
凤凰山虽已划为宫禁之地,殿阁尚少,参天树木依然为鸟雀活跃场所。据宋人记载:
“绍兴初,高宗建行阙于凤山。山中林木蓊如,鸦以千万,朝天相呼鼓翼以出,啄粟于近郊诸仓。昏则整阵而入。噪鸣聒天。高宗故在汴邸,汴无山,故未尝闻此。至则大骇,又似敌人之逼,圣思遂不悦,命内臣张去为领修内司诸儿,聚弹射而驱之临平、赤岸间,盖去阙十有五、六里。未几,鸦复如初,弹者技穷,宫中亦习以为常。”⑥
注:
①《宋会要辑稿》方城二之六
② 同上
③《续资治通鉴》宋纪卷112绍兴三年九月
④《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六
⑤《宋史》卷143(仪卫》
⑥《四朝闻见录》卷四《官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