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交托式灸疗及远程灸疗初探——生命医学实践心得点滴(二)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资深记者 编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公益行走者 殷雨诗

(三)万物一体,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过去与未来皆内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对“显在”的“现在”时态的人,进行以“释放”为切入点的治疗,便能够“改变”此人“潜在”的“过去与未来”两种不同时态的存在。此处的“改变”,并非指此人的过去真的发生改变,而是指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一个个当下形成的积压对现在所造成的影响。这些积压,对现在造成的是淤堵。现在“释放”过去的积压,未来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少淤堵。“释放”彻底的程度,与未来淤堵程度成反比(其实未来的每一个新的情绪,还是会不断造成新的淤堵,新的淤堵量也会相对降低)。这与“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中医医理一致,“通”的前提是释放、放空。

(四)“庄子曰:‘气聚成形,气散为风。’气是一个形势到另一个形势的中介。以此中介,一个形势就可以转化为另一个形势。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和哲学所谓的‘气化’学说。”隐形的转化,“是内部结构和功能等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外形看上去很少或没有发生变化。”原创灸疗选择将“释放”作为治疗切入点,而如何能够释放,就是建立在“气化”学说之上。

(五)“根据传统的瑜伽学说,人体是由五大类属性的基本物质有机组合而成,即地、水、火、风、空”。在此五大类属性中,火具有媒介作用。如,农民烧荒沃土,日常烧火做饭。火,在现代物理化学的名词解释,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某些物质化合或分解释放能量的现象,有不同频率的能量波。中国古代对火的性质、功用等描述更加全面。《左传·昭公九年》曰:“火者,阳之精也。”《论衡·诘术》曰:“火,日气也。”古人认为火有气而无质,可以生杀万物,神妙无穷。《素问》黄帝言: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选择艾灸,一是选取火的媒介作用,作为推动加速释放的媒介;二是选取火的熔化作用,熔化掉旧有的;三是选取火不同频率的能量波,根据波的振动变化,清晰把握灸疗过程。

二、艾灸疗法的历史沿革以及交托式艾灸疗法和远程艾灸疗法的创造思路

(一)艾灸疗法的历史沿革

灸,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石器时代)。《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广为运用,唐宋之际此疗法大行其道。韩愈《谴疟鬼》诗中写有:“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欧阳修写有《灼艾帖》、李唐画有《灸艾图》。史载:宋“太宗病亟,帝(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艾灸疗法属于“攻法”为主,“补法”为辅,而且自动切换,一旦攻下,就自动转为补。以宋代中医“火神派”前期的扶阳名家窦材的《扁鹊心书》所载膏肓病治验记载为例,“灸中府穴五百壮,方有极臭下气难闻,自后永不再发。”可见艾灸疗法攻击力量之不可思议。中国成语许多都取自有关中医的史料,“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就取自《左传》,晋景公病,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艾灸疗法,“达”即是针刺疗法。同为膏肓病,春秋时期的记载为太医认为攻之不可,而到了宋朝,窦材已实证艾灸可攻下膏肓病,并且有极臭难闻的下气排出,排后不再复发。

(二)交托式艾灸疗法和远程艾灸疗法的创造思路

笔者无意寻找更多史料的原因在于,发现中医经络腧穴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术的层面,而非理明法透的境界。偶遇一本“无名氏”写的好书《内证观察笔记》,从空性的角度,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经络的运行,以及与天体宇宙之间的联动关系,如获至宝。但欣喜之余,仍然无法将自己一直经历的,由二十年前开始加速的身体变化所感知到的极为丰富精细的生命体验,进行较为完整地解读。直至读到潘麟先生撰写的部分生命科学丛书,以及观看到先生关于生命医学的部分视频,自己的体验与理论才真正开始对应起来。于是,尝试在初步解读自己的过程中进行整合性创造的条件已经具备。本文的观点和假定,均来源于笔者对自己的初步解读。


②潘麟:《〈瑜伽经〉直解》,第319页。

③潘麟:《〈瑜伽经〉直解》,第262页。

④潘麟:《〈瑜伽经〉直解》,第262页。

⑤潘麟:《〈瑜伽经〉直解》,第268页。

⑥(宋)窦材撰,张存悌、车群点校:《扁鹊心书》图解,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7页。

⑦(宋)窦材撰,张存悌、车群点校:《扁鹊心书》图解,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第79页。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