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言必信,行必果”为墨家侠士基本品格(一)

作者:陈东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教授

摘要:“言必信,行必果”自古以未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儒家与墨家对这句古老格言有着不同的诠释。在传统文化中拥有支配性特殊地位的儒家贬斥其为“硁硁然小人”。处于传统文化下层,代表民间文化的墨家是“言信行果”精神的真正的弘扬者。我们日常引用的这句格言应注明来自《墨子》而非《论语》。

关键词:言必信 行必果 贞而不谅 论语 墨子

一、由中日邦交赠言说起

问题的提出需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建交。中日建交谈判期间产生了不少有趣的插曲,有国人所熟知的所谓“麻烦(日文:迷惑)”事件,也有国人不太留意,但在日本反响甚大的“言必信,行必过”的赠言问题。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18-1993) 毅然率团访华,开启了中日友好的新篇章。在当日欢迎晚宴上,田中在致词时说道: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麻烦(日语原文“迷惑”),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田中的话引起在场国人的不满。次日,两国政府首脑会谈上,周恩来(1898-1976) 坦诚地指出: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的不幸的过程感到遗憾,并表示要深深的反省,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但是,“添了麻烦”这句话,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麻烦”一词在汉语里意思很轻,只有像不留意把水溅到妇女的裙子上表示道歉时才用这个词。9月27日晚,毛泽东(1893-1976) 在中南海会见了日本代表团。田中解释道:可能是日文和中文的表达不一样。日文“迷惑”有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并包含保证以后不重犯的意思,并表示,“如

这样的表达不合适,可以按中方的习惯改。”毛泽东赠送给田中一套《楚辞集注》。据说在《楚辞.九辩》中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那是“迷惑”一词的源头。

1972年9月28日下午,中日政府首脑第四次正式谈判在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举行。中日双方主要就以何种方式结束日台关系以及日台断交后双方非官方的经贸往来问题进行了沟通。日本外相大平正芳(1910-1980)表示日方将以对记者发表讲话的形式,声明日本政府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双方约定此项约定不写入联合声明。周恩来总理对田中首相说:你们这次来是守信义的,这是我们两国和平友好的良好开端。又说:我们重建邦交,首先要讲信义,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跟外国交往,一向是守信义的。中国有句古话说:“言必信,行必果”,你们这次来表现了这个精神。周恩来当场将“言必信,行必果”六个字写出来交给田中。田中也将日本旧宪法上的一句话:“信为万事之本”,写成汉字交给周恩来。

1972年9月29日,两国政府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自甲午战争以来不正常状态的结束,从而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确定了两国间的一种新的信赖关系,奠定了亚洲和平的基础。郭沫若(1892-1978) 为祝贺这一历史性时刻写下了《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一首,最后一阕咏道:

喜雾云开,渠成水到,秋高气爽,菊茂花香;公报飞传,邦交恢复,一片欢声起四方。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词中将“言必信,行必果”简称为“言行信果”。日本新闻媒体对中日建交也进行了盛大宣传。“言必信,行必果”被称为中日友好的纽带。但在日本汉学界却带来了一片哗然。

有“昭和哲人”之称的汉学家安冈正笃(1898-1983)感叹日本首相无知,竟然遭到中国领导人的戏弄。安冈正笃提醒日本政府 “言必信,行必果”一语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子贡问日:“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日:“敢问其次。”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日:“敢问其次。”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日:“今之从政者何如?

这段话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子贡关于“士”的标准的讨论。孔子认为,士分三等:行能知耻,出四方而不辱君命,为一等之士;宗族称他孝顺,乡里称他敬爱兄长,为二等之士:出一言必信,做一事必果敢,不知变通,固执的像石头一样,那是一根筋的小人,勉强能算的上是三等之士。“言必信,行必果”是指“硁硁然小人”。中国领导人是在借用《论语》嘲笑日本首相为“小人”,属下三流人物。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儒学专家宇野精一(1910 2008)表示:如果他跟随日本代表团参加这次谈判,他会让田中次日以“言忠信,行笃敬”回赠中国领导人。

可惜日本汉学界单方面的愤怒似乎并没有传达到中国。据说后来日本首相小渊惠三(1937 200)访华时,朱镕基总理所赠题词也是“言必信,行必果”。2006年10月8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说过这句话。不知已经得知日本汉学界反映的日本首相,再次听到这一古语时心中会是如何感想。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清楚日文的“迷惑”确实不像汉语翻译的“麻烦”那么轻,但也绝没有田中所言谢罪那么重,是日方出于既要表示歉意又要维护面子而处心积虑准备的一个词。那么,“言必信,行必果”是不是中方在有意嘲弄对方呢?国人一定会觉得非常无辜,历史上国人也一直以“言必信,行必果”为为人之良品美德,时常用以称赞他人或以要求自我。那么是不是日本汉学家对《论语》的理解有误呢?似乎至今尚无明确的解释。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