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鹏程 于金龙
摘要:以王岱舆等为代表的“回儒”之“会通儒学”的框架,可以划分为“以回化懦”“回儒并置”“以儒化回”三款,每一款下各有两式,共有“回理释儒”“回理儒释”“回儒同理”“回儒互补””儒理释回”“儒理回释”六式,构成一个“三款六式”框架,这种框架反映出的逻辑与墨子“尚同”“兼爱”等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墨子思想对“回儒”会通儒学之“三款六式”理解框架的重构,具有指导性。
关键字:墨子;回儒;会通儒学;三款六式
“三款六式”是近年来自然国学领城中提出的一种“公共哲学框架”,认为中西哲学互动关系中存在三种基本形态,即“西华比”“并置比”和“化西比”。以王岱舆为代表的“回儒”在传播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一方面牢牢把握伊斯兰教核心教义,以保证其正统性;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学说深入学习,认同、借用,着力“会同儒学”,伊斯兰文化得以适应封建中国,在中国更为广泛的传播。根据“三款六式”框架,认为“回儒”在“会通儒学”的过程中有“以回化儒”“回儒并置”以“儒化回”这“三款”。
此外,“三款”下各分有两种形式。“以回化儒”款下有“回理释儒”和“回理儒释”两式;“回儒并置”款下有“回儒同理”和“回儒互补”两式;“以儒化回”款下有“儒理释回”式和“儒理回释”两式,如此“三款”共衍生“六式”。通过与墨子相关思想进行对比,此框架与墨子在思想和实践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墨子思想对“回儒”会同儒学问题“三款六式”之框架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一、“以回化儒”款及其“回理释儒”“回理儒释”两式
“以回化儒”即以伊斯兰教文化为框架,儒家学说思想为材料。其中还有两种形式,曰“回理释儒”和“回理儒释”。此两式皆以伊斯兰教文化为蓝本,将儒家学说相关思想纳入到伊斯兰教文化的架之中,“回理释儒”强调用伊斯兰教核心命题阐释儒家学说的概念;“回理儒释”重点运用儒家学读的理论丰富伊斯兰教教义内涵与外延。
(一)“回理释儒”式
“真主”是伊斯兰教具有统领性的重要概念,代表宇宙间唯一无二的最高统治者,其“隐然无像,确然实有,造化夭人,运行理气者是也。”在“真主”的主导下,清真教形成其特有的圣人体系(四种圣人)。“回儒”瓜皮搭李树,将儒家学说的“天”“帝”和“西方圣者”等概念纳入到伊斯兰教教义中,将中国的圣人纳入到伊斯兰教的圣人体系,以此证明伊斯兰教在封建中国存在与传播的合理性,为
斯兰教和儒家学说会通交融提供前提与基础。
回儒”将儒家经典中所描述的“天”“帝”等概念解释为清真教担纲者“真主”,将《列子·仲尼篇》孔子所言“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中的“圣者”解释为清真教“真主”使者即至圣穆罕默德。我国明末清初伊斯兰教著名学者,云南首位伊斯兰教学者马注(1640-1711年)在其著作《清真指南·穷理》中提及,孔子所说的“天”,“非覆育万物之天,乃造化天地万物之天。”认为“盖以为万物之主,莫尊于天。天者,理也。理极则无出乎其上,不然何以谓之命?何以谓之性?何以天命便成性?”“回儒”通过此段论述说明孔子认为只有用“天”来称呼万事万物的主宰才是最尊贵的,故“天”即为“真主”;清初回教著名学者和著作家刘智((1669-1764年)昭示此概念,认为“儒者谓’五经’以’上帝”称天,指理而言也”,其本义并不是“上帝”代表“理”,在所著《天方典礼·识认篇》通过列举《尚书·舜典》《汤誓》《汤诰》《伊训》《说命》《秦誓》《金滕》《大诰》《诗经》《春秋》《易经》和胡云峰、程伊川、陈北溪、朱熹等学者关于“上帝”的描述得出结论:
《诗》、《书》之言上帝,亦犹吾清真之言主宰也。视其五帝、三王敬畏上帝之心,亦既诚恳矣。尝又以天字呼之,如皇天、昊天、天命、天怒之类。盖云:“天即帝也,非指苍苍形体之天而为言也。”
意思是说《诗经》《尚书》中所提及的“上帝”,即为伊斯兰教所指的天地万物之主宰“真主”。刘智进一步运用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理论借题发挥,指出“天”和“帝”的内在关系,明畅其中的道理:
程伊川曰:“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夫违是也。分而言之,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
迄宋程伊川传易曰:“帝者,天之主宰也。”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
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颖说过,“天”即是“天道”,“上帝”是“天”的主宰,从形体的方面来看称之为“天”,从主宰的角度来看称之为“帝”,故“上帝”意即为“真主”。明末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王岱舆(约1584-1670年)在《正教真诠·群书集考》中针对“西方圣人未必非佛”的观点说道:
纲常乃圣人之本,彼无父无君,禁人婚娶,消灭人纪,叛违造化,孔子扫除异端,以佛为圣,必不然也。”
意思是说,圣人以纲常伦理为立足之根本,佛教不讲纲常伦理,否定亲长和君王,禁止信徒结婚生子,妨碍人类繁衍,违背社会发展的道理,这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故孔子所说的“西方圣者”一定不是佛陀。《清真指南·客问》中马注对默罕默德的身份地位做了具体说明:
至至圣穆罕默德出,而道弥彰明矣。……穆罕默德命立于未有天地之前,为万圣命之鼻祖;诞生于十二万四千有零圣人之后,萃万圣身之英萃;……受钦命于三百一十三位圣人之末,作万圣教之总领;受天经于一百一十四部之终,括万圣经之枢机。……故经云:“自我圣封印之后,不复再有继之而为圣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