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鹏程 于金龙
刘智在《天方典礼·五典篇》指出夫妇是生人之本、父子是尊卑之本、君臣是治道之本、兄弟是亲爱之本、朋友是成德之本。修好这五方面的万物之本后则人道尽。论述如下:
五典者,乃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常经,为天理当然之则,一定不移之礼也。……夫五者,万物之本也。天地生人,德成于伦。五伦之礼尽,而生人之能事毕矣,夭地之生义完矣。故曰五者,万物之本也。一曰万物,即万行也。万行莫先五伦,五伦立而万行成,是万行以五伦为本也。.……五伦之序,天理之自然也。五伦之道,天理自然而流行者也。五伦之理,天理流行而无所不包、无所不贯者也。故其理该万理,事该万事。圣人虑人不能全此五伦,因制为典礼,颁行天下后世,使人各因其性之所本,有以尽其分之所当然,斯不愧人为万物之灵也。(圣教立五功以尽天道,又立五典以尽人道者,天道、人道,原相表里而非二也。盖尽人道而返乎天道,斯天道有以立其基;尽天道而存乎人道,斯人道有以正其本。天道、人道尽,而为人之能事毕矣。)
由此可见,“回儒”提出“天道五功”(念、施、戒、拜、聚),对应儒家学说“五常”(仁、义、礼、智、信);提出“人道五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对应儒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回儒”在儒家学说“三纲五常”的大框架下,以“天道五功”沟通儒家学说“五常”,以“人道五典”沟通儒家学说“五伦”,融会贯通,促进与儒家学说深度融合。
(二)“儒理回释”式
“忠君”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核心,在中国封建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甚至出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
王岱舆站在伊斯兰教文化立场,以儒家“忠君”思想为蓝本,从实践出发丰富其要义,在《正教真诠·真忠》和《正教真诠·听命》中指出做到忠于君主和双亲的同时,更要忠诚于真主。顺从真主、君王、双亲是人生在世三件大事,要处理好三件大事间的关系:
夫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因其源清,而无不清矣。或即忠于君父,而不能忠于者,直为异端。……… 因人生住世,有三大正事:乃“顺主”也、“顺君”也、“顺亲”也。凡违兹三者,则为不忠、不义、不孝矣。
所以人但顺主、赞主、拜主、感主恩而不能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者,则前事亦不足为功;如徒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而不能顺主、赞主、拜主、感主之恩,则前事仍为左道。
马注《清真指南·穷理》和《清真指南·问答》也对认主、认君、认亲和人生四恩的关系分别进行了阐释,强调认主先于君亲:
故明德之本,莫先于认主,君亲次之。
人生有四恩,故称不等。主化之,亲生之,师教之,君摄之。非主不化,非亲不生,非师不教,非君不摄。……真主造万物始,成万物终,生死可倚。教人故称奴仆。
刘智在《天方典礼·臣道》中对“臣尽其为臣以忠”做了具体说明,认为正、高、定、宽是臣之所以为臣的四方面维度,同时强调下臣对君和主的关系,要做到同时忠于君和主:
念主而忘君,非念主也;念君而忘主,非念君也。……忠于君,即所以忠于主之意。盖君为有象之主,主为无象之君。念主,天道之首功;念君,人臣之首行。两念而两不忘,则天道、人道一以贯之矣。
因此“回儒”在儒家学说“忠君”的大框架下,创新深化发展,添加伊斯兰教“忠于真主”的信条于儒家“忠君”概念之中,指出“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并且强调要做到“忠君”和“忠于真主”的统一,实现伊斯兰教在中国从“一元忠诚”到“二元忠诚”的演变。这种格局的形成在以汉族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中国社会语境下为中国穆斯林对待非穆斯林君主寻求了解决之道,对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伊斯兰教是一次具有重要特殊意义的探索与实践。
四、墨子视角下“回儒”会通儒学之“三款六式”框架的重构
(一)此框架与墨子在思想和实践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以回化儒”款主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墨子“尚同”的思想主张,对先秦动荡局面具有政治纲领的积极意义。《墨子·尚同》篇针对天子、三公等的产生作了具体论述:
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义也,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为未足独治天下,是以选择其次立为三公。……唯辩而使助治天明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