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同源殊途:墨学与庄学之文化路向对比探析(二)

作者:苗冬青

墨辩的逻辑体系,对于后世名家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名家又与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辩论的问题,墨学与庄学之间相互还进行了直接的对话与批驳。《庄子》中反对一切喋喋不休的是非争辩,“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主张“辩无胜”。而《墨子》中墨家后学又专门对于“辩无胜”之观点进行了反驳。

墨学与庄学多有互动之处,诸多相同问题两者皆有讨论,并涉及双方之交流与评价。如墨子极力反对厚葬,提倡薄葬。“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认为厚葬是大量埋葬财物,长期服丧又耽误生产劳动,如此对国家对百姓皆危害甚深。以此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在《庄子》之《天下》篇中,对墨子此行提出看法意见:“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认为墨子的做法并没达到其所期望的“兼爱”,亦未能“爱己”。当然,庄子也是反对厚葬的。不过,与墨子从功利角度出发反对厚葬之方式不同,庄子是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一切变化都是物质德相互转换。“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因此,庄子不仅反对厚葬,甚至主张“天葬” :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对于墨子效仿大禹“腓无跋,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的做法并不认可,认为如此则“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在庄子看来,这种形劳天下的做法“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不过,庄子(或为其后学)对于墨子的精神还是提出了赞赏:“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此外,墨学与庄学关于批评仁义、反对战争等诸多问题皆有相近之看法,不过与上述一样,其背后所依据原理则大不相同。在此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

二、墨庄殊途

上文对于墨学与庄学之相同相近之处做了简要梳理,两家虽有一致,然更多则表现为不同。笔者将从内容、方法、特色此三方面来做一一解读。

(一)内容:墨重技艺–庄重心灵

墨学中有太多关于科学知识的记载和描述。《墨子》书中,对诸多几何学概念进行了定义。“圜,一中同长也。”定义圆为由圆心至圆周任意点半径相等的图形;“方,柱隅四讙也。”定义方为四角聚合相等的图形;“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定义点为不可能有次序但又是最基本的部分;“力刑之所以奋也。”定义力是物体之所以运动的原因;“贞(负)而不挠,说在胜。”“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对于桔槔的杠杆原理进行了详细阐释;“景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光之人煦(照)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此处对于小孔成像原理进行了论述。除此之外,在《墨子》书中诸如《公输》《备城门》《备高》《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篇,记载了大量具体作战工事,实在是一部当时之世的百科全书。也难怪杨向奎先生曾说“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古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古希腊。”

庄学同样有大量的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艺做基础,不过“庄子在描述、总结梓庆等手工业劳动者的高超技巧的工艺经验时,却是指向规范化、标准化相反的方向。”例如《庄子》中关于轮扁斫轮的记载“斫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认为真正的本领是领会于心而不能以言语表达的。

当然,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两者关注的内容不同。以庄学之观点来看,“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认为追逐于外在的事物会使心灵遭受拖累,“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因为在庄子看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极其有限,不能“逐万物而不反”。他的理想是“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早已厌倦是非淆乱的现实,他所追求的是现实以外的自由。当然,庄子并不是真的要寄身于世外,他所谓逍遥游只是心之游,“游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