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上午,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联合参与的“十四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在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课题实验区正式开题,中小学传统文化学科教育改革将续写新的篇章。
出席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主要有: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周满生;教育部原教育装备与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基地工作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李玉先;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院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课题主持人 张 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社长马小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致公党北京丰台区工委副主委李建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汉 风;三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刘若嘉;三元区委书记温毅;三元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小荣;三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映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首席学术顾问普颖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新月图书馆”创办人兼第一分馆“徐志摩图书馆” 馆长徐志东;总课题组专家领导、三明市及三元区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等。
大会伊始,首先由汉风先生、马小强社长、李玉先主任、黄小荣部长等领导和专家先后上台致辞。他们在发言中强调了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福建三明地区历史上的国学渊源以及三元区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诸多切实有益的纲领性建议。
三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谢映华 向与会嘉宾作题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描绘文脉传续新图景》的汇报。谢局长结合诸多生动的事例,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教学资源使用、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创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三元实验区近年来开展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的成果和经验,为全国各实验区示范校的课题工作提供了诸多可借鉴学习的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张 健向大会作开题报告。他详细阐述了课题创设的原因,明确了课题研究方向,介绍和展示了特色教材、课程及研究方法和五年规划,并重点围绕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核心素养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科双创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细致论述。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 周满生 为各课题实验区进行课题指导。
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五点工作建议,强调课题研究工作是对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希望各实验区和示范校能够认真执行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并按相关课程设计及教材开展创新课程实验,并在课程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基地作用,总结研究经验和创新教法,归纳课题成果和学生能力素养测评标准,为中小学传统文化创新课程的普及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
14日下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新月图书馆”创办人兼第一分馆“徐志摩图书馆”馆长徐志东(风来满袖)为大家带来《哲学观照下的孔孟思想阐释》主题讲座。
徐老师以《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课程》中“传统哲学思想”12个主题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在场教师深入阐释了孔孟思想的哲学意义,并探讨了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应当如何以仁爱之心帮助学生培育良好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四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批准立项,以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创新课程为突破口,秉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主旨,深入开展课程理论研究、优秀教法研究、教学素材研发和创新主题设计等等。
此次创新课程实验,首先将教学内容定位于传统哲学思想、民族文化艺术、中国朝代文化、中医基础四大部分,并按学生年龄的认知程度和规律,细分为48个主题。其中,每个主题又分为“主题概述”“阅读资料”“研究性课程设计”“研究报告”等多个部分,均配备丰富的辅助阅读资料库,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全国共享。
学习形式颠覆性创新
与此前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相比,此次新课程实验不再以教师授课式教学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和动力源,通过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形式,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掘构建知识体系,最后总结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同修、充分互动,共同参与、研讨、实践,使学生沉浸于“合作性”学习的快乐之中,既能认识和体悟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又能培养独立思维和合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所以,这不是一门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课程,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助于提升学习兴趣、培养理想人格的创新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直指素质教育改革
据课题主持人张健院长介绍,此次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传统文化综合实践主题研究,是当代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尝试。素质教育简单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人格、能力”。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优质资源,而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又是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最佳课程形式,二者的结合,能真正实现“人”的教育。
此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满生同志在大会作课题指导发言时指出,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坚持:坚持创造性转化、坚持创新性发展。当前,在现有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三点半”辅助学习时间,多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数字资源、现代融媒体技术应用等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能“薪火相传”,又能“与时俱进”,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应有之义,也为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视角、更有效的路径。
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创新课程实验中,教师的作用和身份将首先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学科教学的主宰,而是变成组织者、协调者、评判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动者。由于传统文化包括哲、文、艺、医、史多方面内容,对教师要求会更高,教师要成为“全才”,才能全面指导学生各类主题研究,进而实现教育者的终极目标:“传道、授业、解惑”。
此次课题研究,也将重点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核心素养及人格教育为重点,创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水平。
课题研究已有近十年的准备
课题组前身为“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于2012年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第一套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在“十三五”阶段又研发了《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实验教程》,并配合研发大量学生研学数字课程、学习云平台、学生pad和综合实践手工工具包,为学生广泛阅读和双师教学,提供了完备的教学资源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文章来源:公众号——国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