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庭硕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又曰:“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
《墨子》认为,埋葬仅需要用三尺宽的墓地以朽躯体、覆恶臭就够了,丧礼哭往哭来也就可以了。经过简单的丧葬之礼,人们就可以去做和衣食之财相关的事了。实际上,这里凸显的是对生者现实生活的关切而不是对死者丧礼的纵溺。《墨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丰衣足食,而不是靠华而不实的丧葬之礼取得鬼神的庇佑,在此,对厚葬久丧的批判不仅仅是强调单向度的节用,更是在节用的基础上转换为怎样面对“生”的思考,因此说“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认为评判丧葬的标准为“三利”,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这里的富之、众之、治之体现的正是墨家务实的态度,即劳动生产与节用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墨子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在消极方面提出了’节用’’节葬’的主张,在积极方面提出了“加财富和增加人口的方案”,两方面所产生的实利使得“墨子事实上在二千多年前已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想了”。因此“富贫众寡、定危治乱”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考量正视了务实性丧葬所能带来的实利性。需要注意的是,墨家虽然在物质消费上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度,但在精神层面却并非冷颜傲骨、不尊至亲,这一点从“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可以得到明证。
(二)止奢:“辛䱉不加者去之”的节用论
节用思想分为衣、食、住、行方面的节用和蓄私、节乐方面的自养俭两个部分。 在《节用》篇中,墨子提出了节用的两个准则:“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芊不加者去之”。何谓“芊䱉”?从本义上讲芊是草的意思,䱉是鲜色或少有的意思,疑为’鲜’字之误,“芊䱉”就是鲜少,“不加”就是无益的意思。后面的者字是代词,在每一项节用中代前面的所指。“芊䱉不加者去之”就是对鲜艳华美但无益于实际用处的东西要去除掉。
1.节俭衣服。衣食住行是生存必须需具备的基本物质条件,但是,如果不懂得俭节之道,这五者可能成为亡国的祸端。《墨子》认为,“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芊䱉不加者去之”。反之,“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的奢靡之风是必须所反对的。可见,冬衣轻且暖,夏服轻且清,是制作衣服的原则。因此,《墨子》载曰:“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
2.节俭饮食。饮食是为了增加气力保持机体的健康,故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足以”是能够满足基本需要,与节的内涵“适度”和“止”是呼应的。如果超过了“增气充虚、强体适腹”的基本需要就成了奢。在现实中,饮食上的“厚作敛”会造成“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的乱象。因此,《墨子》载曰:“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3.节俭宫室。住所的功用在于“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有盗贼加固者”,如果造成了“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的浪费便会“国贫而民难治”从而上升到危及国家安稳的程度。从“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 可以看出,《墨子》将帝王在宫室方面的节俭上升到了危及国家安危的七种隐患之一。
4.节俭舟车。舟车的功用在于“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利以速至”,目的是“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节俭舟车可以达到“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的效果。反之,为了没有实用功能的装饰使民众饥寒交追会使国家陷入混乱。因此,“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总而言之,无论是节俭饮食、节俭衣服、节俭宫室还是节俭车舟,“墨子这里制定的是统一的消费标准,它对’农与工肆之人”和“王公、诸侯”都是一视同仁的”,墨家的俭节思想中没有阶级之分,对待俭节的态度正是圣人与小人之别,故曰“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佚也。”
(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治道论
俭节思想的治道论包括君王治国之俭和“不肖者”自强之俭。从君主的“分人以权禄而尚贤”,到“不肖者”的“免于贪食而强从事”,都是对“俭节则治,淫佚则乱”治道思想的展开。《墨子》载曰:
“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墨子·尚贤》
“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墨子·非命》
是以其民淫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辞过》
首先,俭作为一种政治素养,是对君主道德上的要求。与俭相对的贪在《墨子》中出现了8次,其中,“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就是与俭相对举而言的。“贪于政者”就是独揽权力的人,“厚于货者”就是看重钱财的人,“贪于政者”不肯把政事分给他人,是为政者得不到贤才的原因,而俭德的意义就在于分人以事,而不是对权力的贪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