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交战(四)

作者:赵涵

正是在西方逻辑和国家剧变的刺激下,梁启超有《墨子之伦理学》,胡适有《先秦名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逐渐开始重视中国本土的逻辑学著作,即展开了对《墨经》逻辑的研究。

明末到晚清,这一时期尚处于主动学习西方文化的阶段。但自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忧外患之下,一些学者和官员开始急迫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与民主”,再到“全盘西化派”与“东方文化派”的激烈论证,由此表现出的中西哲学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实际上就是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不同。

总的来说,这些学说多是将自然科学概念直接纳入哲学中,哲学呈现出科学化和实证化的倾向,由此造成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与此同时,出现了文字改革的呼声,不断有人要求实现拼音化。实现拼音化的背后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以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改造甚至取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经过长时间的中西哲学会通后,一批学者逐渐立足中国传统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哲学体系,如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道论”,贺麟的“新心学”,从而建构起成熟的本体论体系。这一次交战实现了中西古今哲学的大冲突,大融合,亦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新时代下的和合转生。

小结

刘长文先生说:“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致的。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将宇宙自然作为思维和认识的对象。不同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将宇宙万物看做一个客体,注重对个体结构的微观剖析,采用的是理性分析的方法,以部分研究整体。亚里士多德把对象分解为质料和形式来说明整体,呈现的是结构性分析的思维特征,这样就很容易发展出抽象思维。

而先秦早期的思想家,是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把握,《易传》提出“三才之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是将天地人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其所认识的客体不是有限的个体具体事物,而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对于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抽象思维是将本体与现象二分,透过现象探查事物背后的本质属性;象思维则是本体与现象合二为一,象即是本体。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但都是通过各自的路径来理解宇宙含义,理解世间真理。不管是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思维方式,两者各有其用而不相背。这两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无法互相取代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