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禹都阳城是陈留古莘国的西邑

作者:开封  韩鹏

研究夏文化,首先遇到的就是夏伯大禹建王都阳城的问题。阳城到底在哪里?有何上古历法定位依据?

尧舜时期,大禹居住在“夏邑”,史典中也称“西邑夏”“西邑”“卑宫”等。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夏者,帝禹封国号也。”说明“夏者”,便是舜帝时期大禹的封地“夏邑”。夏代末期,“夏邑”在帝喾有莘国都亳、即大禹母族古莘国、商契商丘、商汤商亳的西方之地,古也称“亳西”。

        图-1  夏商古莘(侁)国位置图

对此,西汉礼学家戴德《礼记·淄衣》引夏末商初伊尹《尹吉(告)》佚文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东汉郑玄注:“《尹告》,《伊尹之诰》也。天,当读为‘先’。伊尹言: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今天绝夏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夏邑在亳西。”“亳”,即指帝喾有莘国、商契商丘、伊尹出生的古莘国。大禹王都“西邑夏”“夏邑”“阳城”,在“古莘国”“商丘”“商亳”的“亳西”,即西方之地。

若以郑州登封“阳城”为大禹王都,显然与史典“古莘国”“商丘”“商亳”西方的“亳西”方位不符。因此,郑州登封“阳城”与洛阳偃师二里头“古莘国”“夏都”之间的地理关系,缺失了史典记载的历史地理依据。

文中大禹封地“夏邑”“西邑夏”,是包括古莘国伊尹出生地在内的夏人,祭祀“夏之先君”大禹的封地和王都“卑宫”“阳城”之地。战国大梁(今开封)所编《竹书纪年》记载“禹居阳城”。东汉宋衷所注战国《世本·居篇》也记载:“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于战国大梁魏都,今陈留浚仪是也。”

图-2 开封南部禹王台图

因大禹阳城位于商汤吉妃娘家、伊尹出生地开封“古莘国”“亳”的西部之地,故曰“亳西”,即“西邑夏”。 清代经学家焦循《孟子正义》注曰:“有莘,国名。伊尹初隐之时,耕于有莘之国,正义引(唐)《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战国)《吕氏春秋·本味篇》:‘有先氏采得婴儿于空桑,后居伊水,命曰伊尹’。(唐)《元和郡县志》:‘汴州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此即汤妃所生之国,伊尹耕于是野者也”。

“汴州陈留县”“古莘国”,与北部封丘县夏桀商汤决战的“鸣条”相近。“古莘国”西部、“鸣条”西南部,便是大禹王都“阳城”,即开封南部的禹王台之地。对此,北宋史乐《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国语》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于莘之墟,遂战于鸣条之野”。

“鸣条之野”,在今封丘黄陵岗镇平街村南部一带,西南直线约31公里处,便是大禹治水的“卑宫”“夏邑”“阳城”,即古汴河(夏代大运河)南岸的开封禹王台“亳西”之地。

“亳西”之“亳”,是指帝喾所建“有莘国”“亳”都,也是商契封地“商丘(山)”、夏代大禹母亲娘家“古莘国”、商汤称王的“西亳”之地。“莘”“亳”“商”三名源于一地,也具有共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

“亳”的西部,被称作“亳西”,正与大禹称王前后居住的“卑宫”“夏邑”“西邑夏”“阳城”的历法方位相吻合,今为开封东南部的禹王台公园,又称平台、繁台、范台(宫)、古吹台、梁王台等,园内有蓬(逢)山、禹宫等。

           图-3 开封古莘国西部阳城位置图

除战国史书《世本》、东汉宋忠《世本注》之外,北宋李昉《太平御览》 、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等史书中,均有“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是也”一类的记载。

魏国大梁所撰《竹书纪年·夏纪》也记载:“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说明开封古大梁史典记载的“阳城”“夏邑”“钧台”“璇台”,同在尧舜禹共居的九州“冀都”之地。

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乙巳占·卷三》中所引中国辞书之祖“《尔雅》曰:大梁,昴也。《史记·天官书》曰:昴、毕,冀州。”五代《旧唐书·天文上》记载:“昴、毕,大梁之次。”说明战国时期的魏国国都“大梁”,便是“昴、毕”二星所在位置,便是黄河下游魏国大梁,即尧帝、舜帝、大禹共居的九州中州“冀州”之地。

魏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三都赋》指出:“魏地者,毕昴之所应,虞夏之馀人。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遗尘。考之四隈,则八埏之中;测之寒暑,则霜露所均。”说明“虞夏”,便是舜帝夏都所在的战国魏国“大梁”之地。“大梁”,为天象地形合一的上古历法文化所印证,便是上古帝王共同居住的九州中州“冀州”之地。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黄河中游流域的山西南部、或战国魏国国都“安邑”之地,绝不是上古时期“天人合一”的星象、历法文化的发源地,也不可能产生魏国天文学家石申所创造的《石氏星经》文化,更不可能存在“大梁”“昴、毕”“冀州”等星象、历法定位的“虞夏”帝王都。

          图-4  战国大梁天文学家石申图

可见,按照华夏民族“天人合一”的创世思想方法判断,天象四象中白虎宿“昴、毕”二星,与地形中黄河下游舜帝、大禹居住的“大梁”“冀州”“阳城”上下对应之地,正是印证尧舜禹共居开封“冀都”“夏邑”“阳城”“钧台”“璇台”的独特而重要证据。

这种天地象形独有的证据,本质上是上古时期历法的定位所在,不是当今中国别的所谓“冀都”“夏邑”“阳城”“钧台”之地所居有的。因此,那种将华夏文明发源地探源,定位豫西、晋南一带的华夏文明传承地,不可能是一个正确的探源地选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