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研学

您的位置 首页 儒学百科

曾子生平概述

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后学尊称曾子,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 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小孔子四十六岁,享年七十一岁。曾参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学习勤奋,谨言慎行,以孝义著称,颇得孔子“孝道”真传,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要对曾参的状况做些简要交代,首先就要回答曾参家在何处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很明白:“曾参 ,南武城人,字子舆。” 南武城是鲁国的属地,所以曾参是鲁国人,这没有异议。问题是春秋时期的鲁国面积很大,如此一来,“南武城” 究竟在哪里也就产生了两种说法:一说在费地,即季孙氏采邑之所,此地原属山东省费县,今属平邑县;一说在今山东省嘉祥县,有曾参故居、墓葬可以作证。两地一东一西,相隔数百里,地理位置相距甚远。目前,费地之说的历史旁证材料似乎更多一些。尤其是孔子的不少弟子都与一个名叫“武城”的地方有关系,而武城位于今山东省平邑县南,所以,“南武城” 也应该距平邑不远。

其次,曾参的家庭状况究竟如何,也是个需要略加解释的问题。据《宗圣志·世系》记载,曾参的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受封于鄫地。春秋时代,鄫被莒国所灭,世子巫公携家逃至鲁国境内。到曾参之父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子晰,亦名曾皙)时,曾家已经衰落,但还未到一贫如洗的境地。如《说苑·立本》载:“曾子衣弊衣以耕。”“弊衣”即质量低劣的衣服。《孔子家语·六本》也有“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的记载。这说明,曾参的家庭应该是个有地可耕的平民之家。另外,《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曾参之妻有一次赶集时不想让儿子跟随,就哄他说回家给他杀猪吃,回来后又有所不舍,最后在曾参劝说下还是杀了猪。这也说明,曾参家境虽不算富,甚至有“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状况,却也能够勉强维持。

 正因为家世曾为贵族,与孔子的出身状况甚是相似;又因为自己家境不算太贫苦,还有能力外出求学,所以曾点曾拜孔子为师,立志学习儒家礼仪,重振家世家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曾点“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这是说,曾点有感于当时礼制甚衰,想就此做些努力,受到了孔子的称赞。但是,曾点究竟何时拜师学艺已无法确定。据其年龄、阅历、与孔子思想的相近程度(“吾与点也”)以及身为曾参之父等情况推断,曾点应该是孔子早年的弟子之一。

若干年后,曾参也拜孔子为师,学习儒家思想。这样,父子同入孔门求学者有两对: 一是颜回及其父颜路,二是曾参与其父曾点。在家为父子,出门却成了“同学”,真可谓孔门之中的一大有趣“景观”。由此也可看出,孔子收徒确是不论年龄大小,是真正贯彻了“有教无类”方针。更有意思的是,颜路与曾点虽然都是孔子早年的学生,但在学术造诣上都不如其子,在名声影响方面更是望“子”莫及: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参被尊为“宗圣”。在孔门弟子中,只有这两人被后代官府封为常人难以企及的“圣人”。

与曾点、颜回、颜路、子夏等人相似,曾参究竟何时拜师也无从确定。不过,据《孔丛子·居卫》记载,曾参是跟随着孔子“游于诸侯”的。众所周知,孔子是五十四岁时开始周游列国的,前后凡十四年。孔子五十四岁时,曾参才八九岁,是不可能拜师的。由此推算,曾参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后期,即居于卫国、老而返乡之前夕拜的师,即是说,曾参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曾参的性格较为独特。他性情沉静内向,做事小心谨慎,沉稳持重。这有很多事例能够证明。例如他曾对学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还曾自语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意思是,十只眼睛都看着,十个手指都指着,不严谨怎么行呢?由此可见,曾参做事是很稳重的,对自己要求很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临终之前,还召集弟子说:“启予足! 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就是说,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曾参还谆谆教育弟子说,做人做事只有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才能免受刑罚之苦。孔子曾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参则主张“君子思不出其位”,更反映出他是个小心谨慎、不好多事的人。

此外,曾参还具有为人质朴的个性,谦逊忠厚,诚实不欺。他曾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谆谆告诫学生要谦虚好学,不骄不躁,不要去计较生活中的小事、朋友之间的小过节。他还曾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 君子人也。”意思是,只有守诺践行、忠于职守,面临生死关头而无所动摇的人,才可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当听说妻子是为哄骗儿子(“特与婴儿戏耳”) 而轻许诺言时,曾参严肃地批评说:‘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然后以杀猪之举兑现了前诺。《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还引曾参的话说:“良贾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无。”意思是,高明的商人深藏不露,修养深的人则虚怀若谷。由此都能看出,曾参为人确实是谦恭质朴、忠厚不欺的。

正因为曾参具有上述个性品质,所以,当卫文子向子贡请教孔门弟子的言行状况时,子贡不无钦佩地回答说:“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曾参之行也。”在这里,子贡从为人、学问、相貌、言行等方面,对曾参给予了高度评价。子贡还引用孔子的话说:“孔子日:‘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可见,在孔子看来,曾参“四德”皆备,修养是十分全面的。

也正是因为曾参具有上述优秀品质,加之学问博洽、孝行突出,所以很快就受到当权者的注意。父母活着的时候,曾参就应邀到莒国做了个“得粟三秉”的官职,以官俸供养父母;父母去世后,曾参率徒“南游于楚,得尊官焉”。由于政绩颇佳,楚国一度还有任其为令尹的想法,齐国欲迎以为相, 晋欲封之为上卿,鲁国还多次要封城给他,都被曾参婉言谢绝。他曾明言:“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

虽然屡有从政之机,但曾参最大的兴趣还是在教育。所以中年以后,曾参专心于教育事业,弟子日众,名声日隆。其弟子沈犹行曾言:昔日“从先生者七十人。”这说明,曾参的教育事业也是成效显著的。其中,最著名者当属孔子之孙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子思虽为孔子嫡孙,但至孔子去世时,子思年仅五岁,未能亲随祖父受业。子思能够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全凭曾参的悉心教诲。之后,孟子又“受业子思之门人”。这样,曾参虽然没有被孔子列为“十哲”之一,但他以上承孔子、下启思孟的功绩,在儒家思想传承中起到了实际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也因此被视为“思孟学派”之鼻祖,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儒家五大“圣人”之一。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