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卞桥镇人),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小孔子九岁。子路是孔子极端信任的大弟子,被列在“政事”一科,是孔门弟子“十哲”之一。
在孔子弟子中,有不少是出身卑贱、家境贫寒者,子路即是其中的一位。对于子路的生活状况,史籍有明确记载。如《荀子·大略》说:“子贡、 季路,故鄙人也。”《尸子》上卷云:“子路, 卞之野人也。”《说苑·建本》也记录说:“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子路)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就是说,不管俸禄多少,子路是只要有机会就去做官的,为的是能够供养父母;平时自己吃粗粮,省下细粮背负百 里给父母。可见,子路早期的家庭生活是相当贫苦的;子路也由此留下了“百 里负米”的美谈,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大孝子,排在“二十四孝”的第二名。
子路果敢直爽,为人勇武,个性极为鲜明。这点在先秦的很多著作中都可见到。如《论语·公冶长》记述孔子的话说:“由也, 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准南子·人间训》也记载:“人或问孔子:‘子路何如人也?’日:‘勇人也,丘弗如也。’”《列子·仲尼》也说:“由之勇,贤于丘也。”本来,孔子就已经是位有勇气的人了,但还觉得不如子路,可见子路勇武到何等程度。正因如此,每当孔子与弟子谈话时,子路常常率先发言,而且多是谈他自己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等。在卫国内乱中,子路本来可以待在鲁国,是不必参战的,可是他为完成职守,冒死返回卫国,最终奋战至死。这更能看出子路的勇武性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路有一小段有趣的描述,说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貑豚,陵暴孔子。” 性格粗鲁直率,帽子上插着公鸡的羽毛,腰间佩戴着公猪的獠牙,对孔子很不客气地粗言相犯。短短几句话,将子路的性格和形象活脱脱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孔子所有弟子中,子路践履守诺的品德是首屈一指的。《论语·颜渊》载:“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对答应要办的事,从来不拖延。正因如此,他也就不轻易承诺事情,恐怕答应后办不到。《 论语·公冶长》所载的“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的一则故事,更能够说明子路的这一特点。 当时,小邾国一位名叫“射”的人,悄悄地带领句绎的人来投奔鲁国,要与鲁国签订盟约,指名道姓叫子路代表鲁国来订盟约,对于其他人则一概不信。可是子路辞而不干,拒不签约。冉求劝说道:“人家连千乘之国的盟约都不相信,却相信你老兄的承诺,你还犹豫什么呢?”子路的回答是:他是背着国家干这种私订盟约之事,是不义行为,所以我不能签字。由此事可以看出,当时子路已是一位以守诺著称的人了。
子路不仅诚实守诺,而且忠贞不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子路刚与孔子相识时,曾粗鲁地“陵暴孔子”,经过孔子教育后则“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后人解释说,“委质”就是“委死之质于君”“示必死节于其君也”“臣委质于君,弟委质于师,其义一也”。就是说,子路愿以死忠于孔子,其后的行为也果然如此。例如孔子有病时,子路诚心为之祈祷; 在陈绝粮时,子路想尽办法为孔子做饭;周游列国途中,子路更是处处为孔子张罗,极尽弟子敬师之谊。孔子对子路的这一特点非常欣赏,曾欣慰地说过:“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还曾感慨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表现出对于子路忠诚的高度信赖。
除以上外,子路还是位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人。孔子曾言:“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根据几句话就判断案件,一方面说明子路办事干脆、 不啰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有粗枝大叶的武断毛病,所以孔子这句话既有欣赏、也包含批评。孔子还说过:“ 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欤!”子路穿着破旧的衣服,与穿着考究的人站在一起,却一点都没有愧色。这说明子路性格豁达、不修边幅,完全不把穿着当回事。孔子对子路这种“不忮不求”的做法既有肯定,同时也批评说:“是道也, 何是以臧? 意思是,不忮不求只是一条向善的路径,还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能保证真 正能够成善。